第144部分(第4/5 頁)
會,這時,考官在上方宣佈著考試規則,李延慶端坐在桌前,他卻有點走神了,腦海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幕,那個只有六歲的孩童被帶著師父面前,忐忑不安地等待師父詢問。
“告訴我,你為什麼要讀書?”
原以為自己的回答會與眾不同,不料他最後的選擇還是所有人一樣,或許這是一種融入,或許這只是一個起點,他和他們選擇的路會不同。
“當你走過平原,你會快看見一望無際的大海,或許到那時,你才知道自己為什麼讀書?”
。。。。。。。。
李延慶輕輕閉上了眼睛,心中悲傷地嘆息一聲。
這時,考卷發下來了,考官輕輕敲了敲桌子,將李延慶的思路從回憶中拉了回來,考卷有兩份,答題紙有六張,第一份卷子都是考三經新義,難度不大,關鍵是第二份卷子,
第一題估計便將很多人難住,‘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要求破題闡述。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以擁立天子是為了治理好天下,並不是設定天下來為天子一個人服務;擁立國君是為了治理好國家,並不是建立國家來為國君一個人服務;設定官職是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並不是設定官職來為長官個人享樂。
字面意思很簡單,但如果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也就無從答題。
這句話李延慶是看過的,是戰國著名思想家慎子在著作《慎子》中的一句話名言。
李延慶沉思片刻,提筆寫道:‘慎子以千年前之名言以警示後人,故武德九年,前幽州記室直中書省張蘊古上《大寶箴》,其略曰:“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這是太學年考的標準答題格式,開篇必須要點名出處,然後後人如何引用,李延慶便自然而然地引到唐初,武德九年也是玄武門之變那一年,李世民在這一年登基為太宗,用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為何天子。
李延慶又提筆寫道:‘曰貞觀之治始於太宗之明,然太宗之明並非其為天子,乃臣子擁戴之明也,始有天子之位,後有天子也。。。。。。”
。。。。。。。。。
夜幕中,李延慶和王貴、湯懷在官道上縱馬疾奔,呼呼的夜風在他們耳邊呼嘯而過,一路向北的官道空空蕩蕩,偶然才有一隊趕夜路的商隊。
三人誰也不說話,一路縱馬疾奔,次日中午,他們抵達了黃河邊,對岸是新鄉縣,過了新鄉,相州就不遠了。
馬匹奔跑一夜加一個上午,早已累得疲憊不堪,他們也不急著過黃河,在靠近黃河碼頭處找了一座茶棚坐下,三人點了十幾樣小吃和十籠包子,王貴一邊啃著包子,一邊含糊不清問道:“老李,昨天考得怎麼樣?”
李延慶搖搖頭道:“不太理想,題目太偏了,我個人感覺就在透過和不透過的邊緣上,就看評卷考官的尺度了。”
“其實太學考試也沒什麼,關鍵是科舉,你準備了這一年,我覺得也差不多了,老湯,你說是不是?”王貴用胳膊肘捅了一下湯懷。
“噢!”湯懷隨口答應一聲,又繼續吃他的赤豆糖粥去了。
李延慶笑了笑,“你這話說得多輕鬆,要是你當主考官該多好。”
王貴哼了一聲,“要是我當主考官,我就不用為去哪家軍營而煩惱了。”
“去什麼軍營?”李延慶聽出王貴話中有話,連忙問道。
王貴嘆了口氣道:“武學是前兩年在京城,第三年進軍營實幹,明年二月我們就要滿兩年了,然後去軍營實幹一年,當個小軍官什麼的,我們都發愁了,不知該去哪裡才好?”
“有選擇餘地嗎?”
“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