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5 頁)
文】
8·1論人之性(1),定有善有惡。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近惡則輔保禁防(2),令漸於善(3)。善漸於惡,惡化於善,成為性行(4)。
【註釋】
(1)性:這裡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屬性。王充認為,人性稟氣而成,有的天生性善,有的天生性惡。
(2)近:疑衍文。上文“善則養育勸率”與“惡則輔保禁防”,正反為文,可證。
(3)漸(ji1n堅):浸染。這裡指逐漸變化。
(4)性:本性,天性。這裡是天生的意思。
【譯文】
研究人的德性,一定有善有惡。善的,固然開始就善;惡的,還能經過教育、勸告、引導、勉勵,使他們成為善的。凡是做君主和父親的,都會仔細觀察臣與子的德性,善的就培養、教導、勉勵、引導,不使他靠近惡的;惡的就教育、安撫、制止、防犯,使他向善的方面逐漸轉化。善的向惡的方面逐漸轉化,惡的向善的方向逐漸轉化,就會成為和生就的品行一樣。
【原文】
8·2召公戒成曰(1):“今王初服厥命(2),於戲(3)!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4)。”“生子”謂十五子(5),初生意於善(6),終以善;初生意於惡,終以惡。《詩》曰(7):“彼姝者子(8),何以與之(9)?”傳言(10):“譬猶練絲(11),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12)。”十五之子其猶絲也,其有所漸化為善惡,猶藍丹之染練絲,使之為青赤也。青赤一成,真色無異。是故楊子哭歧道(13),墨子哭練絲也(14),蓋傷離本,不可復變也。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猶此類也。蓬生生麻間(15),不扶自直;白紗入緇(16),不練自黑(17)。彼蓬之性不直,紗之質不黑,麻扶緇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猶蓬紗也,在所漸染而善惡變矣。
【註釋】
(1)遞修本“成”後有“王”字,可從。
(2)服:從事。厥:其。初服厥命:開始從事自己的使命。這裡是指開始執行自己的政務。
(3)於戲(w&h&烏乎):同“嗚呼”。
(4)罔(w3ng往):無,沒有。引文參見《尚書·召誥》。
(5)十五子:古禮規定,君主十二歲行冠禮,十五歲生孩子。參見《淮南子·氾論訓》。生子謂十五子:這裡的“生子”是指剛開始獨立生活的十五歲的君主。(6)意:意願,意圖。
(7)《詩》:《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
(8)姝(sh&書):美好。子:人。
(9)引文參見《詩經·啵�紜じ伸浮貳�
(10)傳:解釋經義的文字。這裡指《詩經》的註釋。
(11)練絲:潔白的絲。
(12)毛傳無此文,疑為魯詩說。
(13)楊子:楊朱,戰國對魏國人,戰國初哲學家。又稱:陽子居,陽生。相傳他反對墨子的“兼受”和儒家的倫理思想,主張“貴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視個人生命的儲存,反對別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侵守別人。楊子哭歧道:據《荀子·王霸》記載,楊子走到岔路口說:如果走錯半步路,誤入歧途,繼續走下去,就會和正道相差千里,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傷心地哭了。
(14)墨子哭練絲:據《墨子·所染》記載,墨翟見人染絲,感嘆地說:染什麼顏色,就成什麼顏色,再也不能變回來,因此,染東西不能不謹慎啊。他認為人的操行也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