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3 頁)
回過頭弄學問,做出些成就來,例如戴震,高郵王氏父子,段玉裁,阮元等
均是。民國改科舉為學校,以學問取士,上去也是做官,可是回過頭來弄學
問的就很少了。況且這種編寫入門書的工作,比起寫一篇博士論文來。並不
見得容易。因為寫專門著述,只要所有專門知識的十分七八安排得好,便可
成功,顯得富麗堂皇了。寫啟蒙書類時,只要知識的二三分也就夠了,可是
你還得準備十足的知識在那裡,選擇佈置,更須多費氣力,人家見了卻並不
看重,既是事倍功半,而且無名少利,不是對於後輩真心關切的人,誰肯來
幹這些呆事呢。
我在過去三十年間,曾經先後對三個中國文字學的專門學者勸過駕,請
他們繼承了《文字蒙求》之後,寫出一本新的著作來,他們都是謹謝不敏。
工作艱難,確是原因之一,而出版商人沒有眼光,不肯投資出編輯費,個人
單幹生怕吃力不討好,耽誤了生計,這也是重要原因。在解放以後,政府大
力從事文化建設,最近號召向科學進軍,我想在這一方面時機條件是具足了。
學者方面的事,局外未能詳知,但是大家知道為人民服務,學問界的風氣也
總是大有轉變了。只要政府一號召,發動大量人力物力,去從事編著歷來缺
乏現今切需的這些工具書,這事業就可以順利完成的。我的陳舊的希望到了
現在重複提了出來,理由就是在此。
希望提出,事情本來就已完了,但是依照條陳的通例,似乎還該加上一
點略為具體的辦法才對。這種辦法本來不容易定,我所想得到的只有一條,
並不怎麼重要,只是有一點,這較為迫切,因為是與時間有關係的。工具書
裡包括的種類很多,只就文史方面來說,史地也且除外,本國語文一邊就希
望有一部&ldo;牛津&rdo;式的歷史語源的大字典,一部比《辭源》等更是豐富確實
的百科辭典,此外再有一冊通用的國語辭典。這可以說是最低的要求,雖然
要完成(特別是那大字典)就非得要許多年,以十計數的年月不可。
舉辦這樣的大事業,動員新銳力量當然是很重要,但我以為利用老年的
舊學者的知識也是必要,而且還不可再緩,因為他們都已經老了。中國從前
做學問,沒有什麼參考的方便,所要資料都須自己收集,必須拼出多少年的
歲月去看書,這年月愈多,他所積蓄的知識也比例增加,那末學力也就愈高
了。例如一個人看了四十年的書,他的學力便勝過只看了三十年的人,這誠
然是光榮,可是翻過來也可以說,這乃是用了四十年的生命換了來的。他正
是一隻兩腳書櫥,很可佩服,但他的知識是與壽命相連的,死了便帶走了,
不能留給子孫或是徒弟。這種舊學者現在還不少,大概收集在各地文史館內,
恐怕大抵不免閒得無聊,如果請他們來幫助,供給蒐集資料,無論說為人擇
事,或是為事擇人,我想都是合宜的。編輯的事業可能需要籌備佈置,不是
一下子能夠就緒的事,但總不可拖延得太久,因為&ldo;炳燭之光&rdo;是有時間的
限度的。我知道的幾位舊學者,不便失敬的提出姓名來,總之都是博聞強記
的人,平常很是佩服,年紀大概已在七八十之間,他們有的退休,有的還擔
任著職務,但是他們的知識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