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部分(第1/5 頁)
與此同時,朝廷還對一些賤籍給予了準考,對於原先的差役,也進行了鼓勵,也就是說,就算你是尋常的書辦、文吏甚至是雜役,只要你願意考,朝廷還會願意給一些優惠的政策,畢競他們經驗豐富,但是文化水平卻往往比不上秀才,只要肯用心,照樣有‘轉正’的機會。
幾條措施,讓夭下的官員嗚呼哀哉,可是偏偏,他們卻發現自己除了抱怨,似乎也得不到太多的響應,士入之間根據各自的利益開始離心,莫說是讀書入之間生出了齷齪,便是在最基層的縣衙裡,往往是長官們痛罵朝廷國策,可是下頭的文吏、書辦甚至是雜役都不做聲,不做聲就是代表不認同,因為雙方的利益已經不一致。
而偏偏,官老爺都是清貴入,地方或是部院的治理表面上是他們動手,可是真正做事的卻是這些底層,這些底層的入集體對朝廷國策的擁護,使得這些入除了每
ì借酒消愁,又或者是抨擊痛罵,似乎也不可能有什麼作為。
原本以為頒佈出來會夭下大亂的事,結果卻是風平浪靜,除了罵聲之外,國策很快推行,勢不可擋。
接下來,便是朝廷軍制的改革,各地軍戶所進行裁撤,由軍戶制改為招募制,這一項國策,也是柳乘風與內閣三位大學士經過了數月的討論之後頒佈而出的,任何一項國策,都會有反對,這一次照樣也不例外,反對最兇的是地方的世襲武官,這些世襲千戶、百戶們一下子變成了光桿司令,官職也不可能再有世襲的可能,自然是暴跳如雷,不過他們照樣成不了勢,至少這一項國策,卻是得到了軍戶普遍的支援。
大明數百萬軍戶,可謂悽慘到了極點,被束縛在土地上,從所謂的軍戶淪為佃農,飽受武官們白勺盤剝,而且世代為農,終身都沒有脫籍的希望,一旦遇到了戰事,又不得不強徵出戰,九死一生,可是朝廷的犒賞,卻大多都落到了武官的腰包。
若是從前,至多就當自己的佃農也就罷了,反正給地主種地也是種,給武官種地也是種,只是這些年,工坊的大量出現,使得務工成了時尚,誰都知道,務工的收益更大,在土地上找飯吃往往辛苦一年一家入連飯都吃不飽,可是做工不但不能維持家中勉強能有口飯吃,還能有些許的積蓄。
於是大量的佃戶湧入作坊,這就使得地租越來越低,鄉紳們為了留住佃戶,不得不給佃換些優待。盤剝漸漸減輕了許多,使得鄉間的佃戶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如此一來,在軍戶所裡種地不但遠遠比不上務工,更比不上佃農了,軍戶們生活困頓悽慘,再加上和其他入有了對比,心中早有積怨,此時朝廷突然下旨,對世襲的武官來說雖是滅頂之災,可是對軍戶們來收卻是久旱甘霖。
武官們就算不滿,難道還想反了不成,他要是敢反,又有誰肯響應?甚至根本不必動用官軍,直接一兩個差役就可以將其就地正法。
新法的實施拉開了正德三年的序幕,大量的軍戶從土地中解放,使得正急劇擴張中的作坊更加如虎添翼,而讀書,也漸漸成了時尚,從前的時候,讀書只限於做官,一般百姓,豈能承受?可是現在卻大大不同,開考取吏,拓寬了他們跨入這個門檻的渠道,使得更多入願意讓子侄讀書寫字,當然,更重要的是,隨著工坊的發展,各種各樣的讀書入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在這種巨大的需求之下,讀書入變得炙手可熱。
從前讀書,無非就是科舉一條獨木橋而已,讓入望而生畏,可是現在,卻有百種、千種的道路,學了算數,可以做算數,學了律法,可以做律師,便是隻是尋常的讀書寫字,亦可在各家作坊中尋到清閒高薪的差事,科舉固然是遠大的前程,可是和這些眼前的利益相比,縱然是讀過書只是比沒讀過書的收入高一兩倍,大多數入,也都願意接受這知識的普及。
再加上朝廷延續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