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1/4 頁)
孫洋的每一句話,暹羅君臣都是聽得極為仔細,其實,在明緬盟約剛剛傳來的時候,他們便萌生了與大明結盟的念頭,只是想到一旦與明軍結盟,便要跟清廷徹底的決裂,心中不免猶豫。
畢竟現在清兵勢強,明軍勢弱,一旦將來大明戰敗,他們恐怕難以承當整個中國兵力的雷霆之怒。
孫洋當然知道,結盟之事,絕對不可能在酒席之中說上一說,便能讓對方的滿朝君臣輕而易舉的答應,暹羅可沒有被明軍兵臨城下,更不存在內亂可以利用,對他們越是逼迫,越是適得其反,於是對著暹羅君臣說道,“結盟事大,絕非筵席之上,三言兩語可以決定的,國王陛下不妨再考慮考慮。”
這一句話點中了暹羅國王的心思,更讓暹羅諸臣放下心來,於是借坡下驢,笑著說道,“好,咱們今日定要不醉不歸。”
頓時,雙方觥籌交錯,好不熱鬧。
酒宴雖過,但孫洋所說的那些話,彷彿投入湖中的石子,久久不肯消散。暹羅王宮,說話最有分量的幾位大臣聚集一堂,就在暹羅國王的跟前說著話兒,而其中的話題自然便是結盟一事。
暹羅乃是大明的不徵之國,對明朝向來親厚,雖然順治九年便遣使進入北京,但是明裡暗裡都在支援著明軍。當晉王李定國被清兵挫敗,退入孟定之時,暹羅就曾提議讓李定國退入暹羅境內,暫時整頓,然後反撲。
雖然這中間多多少少的有一點希望明軍在前面擋住清兵的意思,但總算還是偏向大明一邊。
因此,向來精明的他們,在明緬盟約傳來的一剎那,就萌生了與大明結盟的念頭,以應對緬甸所可能帶來的威脅,孫洋的到來,則讓這個念頭直接搬上了暹羅國的議事日程。
休論大明與緬甸之間還有著一紙盟約,就算沒有,憑著緬甸幫雲南渡過這個危機,將來緬甸與他們交戰,大明也極有可能站在緬甸的那一邊,何況一旦破滅暹羅,他們還能從中割走大片的領土呢。
特別是明軍在北方的戰事不順時,極有可能會夥同緬甸一起,拿著暹羅開刀。
想到這裡,暹羅重臣也顯得有點心焦,在那裡說道,“國王陛下,其實結盟一事倒也是個機會,咱們緬甸、暹羅本就是南洋大國,現在再與明軍聯合,此地還有誰人可擋,縱然是安南,恐怕也擋不住我們三國的聯軍。”
暹羅國王微微點頭,然後說道,“這等道理,我如何不知,只是擔心明軍抵擋清兵不住,最後惹得清兵大軍入境,這才是最大的危險。”
那名重臣也是點頭稱是,再接著說道,“酒宴之上,老夫坐在明使身邊,當時聽見明使說到,只有高風險,才會有高回報。雖然語氣之中滿是銅臭,更兼幾分市儈的味道,但如今細細想來,確實如此,清兵勢大,明軍勢弱,這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的事情。可也正是這樣,明軍才急切的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而我們對於清兵來說則是可有可無。何況縱然我們向清兵示好,便能保證以後他們不會侵略我國嗎,韃子無信,要我說,倒是明軍的盟約更加可靠。”
聽到這裡,暹羅國王更是不住的點頭,韃子南下,一路屠城,他是早有耳聞,當年元軍入侵大理的慘痛教訓還歷歷在目,他們實在不願像先輩一樣再承受一次這樣的厄運。
那名重臣本來就是地道的親明派,雖然現實讓暹羅不得不向滿清低頭,但對明軍是充滿同情的,見國王已經心動,便再加一把勁,繼續說道,“西南殘破,明軍遭遇重挫,連大明天子都避難於緬甸,從表面上看,似乎明軍確實希望渺茫,但實則不然,清兵得以順利的殺入雲南,全賴孫可望內訌,李定國不能及時整頓明軍,收攏降將,方才有了機會。可是楚王殿下、晉王殿下、還有白文選殿下皆是在戰火中結下的友誼,又是豁達謙恭之人,輕易不會內訌。楚王殿下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