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4/5 頁)
水的土地上,大風不時捲起陣陣黃沙,使人眼難睜路難辨。風沙過後,看到的是散落在熱帶灌木叢中的一頂頂帳篷,以及那些行動遲緩的難民。他們或背柴,或頂水。或搭屋,疲憊和辛酸寫在臉上。在這裡。幾乎每接近一個人就會了解一段酸楚的故事,每走進一頂帳篷就會聽到人們迫不及待的訴說。”
錄影畫面中,是少婦薩瑪臨時的家。
“父親去世了,我現在同母親住在一起。”18歲的薩瑪揹著一歲零兩個月的孩子對林美琪說。她的臉上仍透著稚嫩和清純,但羞澀的眼神難掩生活的艱辛。
薩瑪的家原本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溫馨的大家庭最多時有20多人。後因戰亂,3名家庭成員去世,其中包括她的父親。薩瑪4歲那年,由於家中缺衣少食。生活無依無靠,她的母親帶著她,趕著幾匹駱駝,走了將近一個月才來到這裡。
為了生存,一路上薩瑪將能殺的牲畜都殺了,身邊已經一無所有。她指著身邊四面透風的窩棚對林美琪說,這就是她的“家”。這個“家”實際上是用幾塊破布和塑膠纏繞在樹枝上搭起來的,面積不到4平方米:家徒四壁,幾塊石頭支起一口鍋。地上鋪著幾塊破布,還有兩個用來盛水的破瓦罐和幾個吃飯用的罐頭盒。
“因為來的難民多,發放的帳篷也有限,我只領到了一塊篷布。剩下的材料都是自己找的,裡面白天熱如蒸籠,晚上四處透風。孩子和母親的身體又不是很好。”薩瑪說,如果下起雨來。這樣的窩棚根本不管用。
儘管如此,薩瑪還是滿意在這裡的生活。因為在這裡能獲得幫助。“每天領一次食品,雖然不充裕,但我們每天都能吃上飯。也不用擔心會捱餓。”談到未來,薩瑪說,希望索馬利亞恢復和平,因為只有不打仗了才能回家。看到薩瑪背上骨瘦如柴的孩子和她期盼的眼神,林美琪將隨身僅帶的兩瓶水送給了薩瑪。
難民營帳篷前面的一處地攤引起了林美琪注意,於是走近跟攤主攀談起來。攤主叫阿布迪,今年31歲,家裡有5個孩子,剛從摩加迪沙來到這裡不久。
“路上走了一個多月。”他說,除了睡覺就是趕路。因為戰亂和饑荒,家裡沒有任何東西可吃,阿布迪只好帶著孩子逃荒。來到這裡後領到了帳篷、食品和水,但因孩子較多,生活非常艱難。
阿布迪說,好在自己手裡還有些積蓄,於是就在難民營擺起了地攤。“生意不是很好做,因為難民營沒有多少人有錢消費這些商品,一天也就賣100索馬利亞先令(1美元約合7600索馬利亞先令)。”說著,阿布迪介紹起商品的價格,一小袋牛奶5先令,一支香菸5先令,一袋50克的花生10先令。談到未來的打算,阿布迪明確表示,他準備要申請在這裡長期居住。
畫面中很快轉到了一面由索馬利亞文字,英語,華語三種語言組成的標語:“團結起來才能站立,分裂必然會倒下!”
改變命運寄望教育
在新難民安置點,53歲的易卜拉欣主動與林美琪打招呼。與這裡的很多索馬利亞難民不同,易卜拉欣在家鄉本是一名農場主,曾經過著相對富足的生活。
“我與另外6個人一起承包了100公頃土地,那是一座很大的農場。”易卜拉欣說,他們僱用了30名工人幫忙,主要種植甘蔗、玉米、豆子、芝麻等,好年景時能產很多糧食,全家人能過上很好的日子。
但在過去3年,易卜拉欣位於索馬利亞下朱巴州的家鄉幾乎沒有下過雨,靠天吃飯的農民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不得已,他只好帶著全家人步行35天來到這裡。“路上很艱難,也有一些風險。”易卜拉欣說。在林美琪的追問下,他說,自己在路上被武裝分子綁架了近8個小時,武裝分子打他,搶走了食物,並把水倒在地上,還將他多年辛苦攢下的400萬索馬利亞先令現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