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5 頁)
到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重申改榷酒為榷曲,復設所佔人員更少的曲使司。但是由於不榷酒,所以有人就私造麴,釀酒貨賣,在市場上賣的酒艮難分出是官曲釀製還是私曲釀製,糧食消耗又多子起來。到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官方就禁止私釀,統一由官府釀酒,直到釜代滅亡。宮廷中所用的御酒,由專門酒坊釀造。暑月於冰窯造卸酒,其酒甚清冽,常被做為賞賜用酒。如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記載,“使虜至燕山,得其宮中酒號金瀾者,乃大佳。燕西有金瀾山,吸其泉以釀”。又有周嬋在《北轅錄》中記載,“燕山酒頊佳,館宴所餉,極醇厚,名金瀾,蓋用金瀾水以釀之者”。
女真先祖有“嚼米為酒”之俗,並且“飲之亦醉”。金國建國後,愛酒、嗜酒之風舉盛,大於國、小於家,無事不酒,以至於無酒不盡歡情,無酒不成禮俗。金國在攻克北宋汴京時,擄獲大批匠人和物品北還,其中包括酒匠和酒。這些酒匠豐富和提高了金國的釀酒工藝。至於北宋及北方諸路所產名酒,不下一二百種,如瓊酥、瑤池、蘭芷、重醞、清醇、玉液、金漿醪、香桂、瓊漿、流霞、仙醪、金波等等。入金後,這些名酒中除后妃家酒外,應有相當數量會被保留下來。從如此眾多並富文化內涵的酒名即可以想見宋金時期我國北方酒文化的發達。
酒是女真族飲食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宴飲、壯行,還是慶典、祭天,都離不開酒,而且飲酒的名目繁多:聘女時要“交飲”;送別時要在馬上飲“換鞭酒”:祭祀時,要飲“酌獻酒”。飲酒風格則是“酒行無算,醉倒及逃歸而已”。
女真人“交飲”的習俗在今天許多地區的婚宴上已司空見慣,只是名稱稍有變化,即“交杯酒”,取新人“交心相愛”之意。此外,女真人大碗飲酒,一醉方休的飲酒風格對今日的東北人影響至深,“感情深一口悶”、“不醉就是沒喝透”等酒令代表了東北人的飲酒風格,也可以看成是金人飲酒遺風的再現。
蒸餾酒與釀造酒相比,主要是在製造工藝上增加一道蒸餾的工序,其關鍵裝置就是蒸餾器。因此圍繞蒸餾器的產生及演進過程,來推算我國蒸餾酒的起源及發祥地是有科學根據及歷史現實意義的。
1975年12月河北省青龍縣西山嘴村西南新開河道中,出土一套銅製燒酒鍋。從明確的文化地屬和出土的器物判斷,這是一處金代遺址,燒酒鍋應是金代遺物。燒酒鍋高4l。6cm,由上下兩合體套合而成。上分體是圓桶形冷卻器高16cm、口徑3lcm、底徑26cm。穹隆底,隆起最高7cm,接近器的中部底下成卷狀壁,近底處通出一個排水流。下分體是一個半球形甑鍋高26cm、口徑28cm、最大腹徑36cm、腹中部有環箍寬2cm、厚0。5cm,口沿作雙唇凹醋槽,寬1。2cm、深1cm,是為匯酒槽。通出一個與鍋體同範鑄成的銅出酒流,從結構看,冷卻器底沿作牡唇,當上下二分體套合時,牡唇與匯酒槽的外唇內壁正相緊貼。用此鍋進行了兩次蒸酒試驗。第一次8市斤酒醅蒸出9。4%酒0。9市斤,第二次6市斤酒蒸出9。7%酒0。56市斤;45分鐘左右完成一次蒸餾。試驗表明,該蒸餾器有三大功能:一可以蒸餾固態發酵的酒醅,二可以提升酒度,三完成一次蒸餾時間較快。
經考古專家考證,青龍蒸餾器的鑄造年代大約在1138一1154年之間。是金熙宗至海陵王遷都前,換句話說青龍蒸餾器是在金源內地上京一帶製作完成。其佐證理由還有了金源內地有座乳、峰山古洞稱“太虛洞”,金熙宗天眷元年,蕭抱珍創立的太一教,是金初在北方興起新道派之一。皇統八年(1148年)蕭抱珍上京問道,為皇后治病,金兀朮病逝,蕭抱珍為其作度亡道場。金熙宗因其是皇叔的老友,特別禮遇,賜“太一萬壽”觀額,蕭抱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