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5 頁)
“幾位先生,不是下官表功,也無意推諉卸責,要我說,這一次,從上到下,有太多的官員有罪,下官難辭其咎!”
包拯痛心疾首,“想我大宋,仁愛親民,冠絕歷代,除了常備之常平倉、義倉、社倉之外,又加設惠民倉、豐儲倉、廣惠倉,為的就是在災年救濟百姓,不至餓殍遍地,白骨盈野。奈何這一次黃河決口,河北各州城府縣,遭災百姓多達百萬之巨,縱使朝廷有心救濟,也是力有未逮。”
幾位老先生裡面,梅堯臣官職最低,經驗也最少,他好奇道:“包大人,往年發生災情,朝廷都會徵召廂軍,這一次招了嗎?”
此話一出,包拯的臉更苦了。
“麻煩就出在這個上了!”
“怎麼講,難道是怕刺字,沒人願意投軍?”梅堯臣好奇道。
“百姓當然願意投軍,災年能吃口飽飯就不錯了,還在乎什麼刺字不刺字的。”
“那,為何會出麻煩?”
包拯搖搖頭,“災民太多了,招了兵,修六塔河,又招了工,青壯都被調走了,卻還剩下幾十萬的老弱婦孺,讓地方衙門,如何處置!”
聽到這裡,歐陽修等人互相看了看,都露出了沉思的神色。
沒錯,大宋朝的救災體系的確完備,可是幾百萬人遭災,上百萬流民,壓力還是空前的。
按照以往的法子,招了七八萬廂軍,又招了二十幾萬民夫,去修六塔河,結果還剩下了六七十萬人。
投軍、做工的都是青壯,都是掙錢的主力,剩下的人幾乎沒什麼用處,卻還要消耗驚人糧食,地方衙門的存糧不夠了,朝廷的糧食調不過來,這些人忍飢挨餓,每天都有餓死的。
有一句話,包拯沒有說出來,大傢伙的心裡全都有數。
青壯走了,剩下的老弱婦孺沒本事造反,官吏們都琢磨著,反正不給他們糧食,也不會出什麼問題,誰見過老弱婦孺造反了?把這些人餓死了,反而少了負擔……因此各地的衙門,好一些的弄個粥廠虛應故事,心狠的乾脆視而不見。
有人要問,往常也會發生災害,難道也這麼不管老百姓死活嗎?
其實以往的災害規模小,最多二三十萬的流民,招收幾萬人馬,加上家眷,就差不多一半了。
剩下的分散到各地,去給地主當佃農,也就解決了,餓不死多少人。
可這一次的人太多了,大到以往的辦法都失效了。有些地方的佃戶擔心流民會搶租他們的田地,紛紛結社自保,甚至發生械鬥衝突,死了不少人。
災民和地方發生衝突,官吏當然站在自己人這一邊,無依無靠的災民處境非常艱難。
包拯的眉頭擰成一個疙瘩兒,放在以前,他肯定上書彈劾夏竦,彈劾其他不顧百姓生死的官吏
可是自從崔家的案子之後,包拯也變了,變得更加著眼全域性。
朝廷財政艱難,要安頓百姓,要修六塔河,還要防備大遼,方方面面算下來,開支巨大,拿不出足夠的錢糧。
就好像一家人,糧食不夠吃了,能餓著誰啊?
手心手背都是肉,碰哪邊都疼!
“下官無奈,只能做個小人,或許有人能想出兩全之策,上解君憂,下救黎民……”包拯躬身說著,突然外面傳來爆喝。
“我沒招!”
王寧安氣呼呼衝進來,他在外面聽了一會兒,恨不得把包黑子給撕成碎片。
“包大人,我爹派人去接部曲的家屬,你怎麼好煽動那麼多人湧到滄州?你想害死他們嗎?”
面對王寧安的咆哮,包拯顯得很淡定,“朝廷拿不出糧食,他們本就是死人,到了滄州,或許可以生。”
“扯淡。”王寧安怒氣衝衝,“我說包大人,你想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