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2/4 頁)
在第一口鍋中熬煮時,適當的撒入澄清的石灰水,這時邊煮表面就邊會起泡沫多為雜質。泡沫要用大鏟子剷出去。大火煮一陣後(30來分鐘)。泡沫已經減少的汁水轉瓢到第二口鍋裡,鍋底雜質同樣不要。
第二口鍋同樣大火煮,依然加不同量的石粉水,打泡沫,汁水開始變得黏稠。面上和底上的雜質鏟到空盆裡留用。
再反覆經過第三口和第四口鍋中,火得越變越小,石粉水的份量也逐漸減少,這次還得往鍋中不時撒入一些菜籽油。
糖稀轉瓢到得五口鍋中時,汁水已經蒸發得非常黏稠變成糖稀了,火更是小到只餘下火碳的程度,石灰水已經不用加。只是邊攪拌邊撒入菜油,讓糖稀放泡,也是做最後一次分離。
站在灶前的小凳上,接了大伯孃遞過來的手絹又擦了一把滿頭滿臉的汗水,邊聞著甘蔗濃郁的原糖香,邊吃力的攪拌著大鐵鍋中的糖稀。我忍不住又咽了口唾沫。
透著濃濃的蒸汽看著10個滿臉神聖到入了神的家人笑問道:“看明白了吧,這是這樣的喔,火是絕對不能大的,不然就不是這樣的香味而是煳味了。”
說完見大家不見出聲,我又是笑喊幾聲。大伯才道:“這。。。這就成了?”說完還是一副不信的樣子。
見家裡人都是震驚中,而且也多少知道大家此時的心情,所以笑道:“嗯,算是差不多了。大哥把火煺了,我來給糖稀降降溫。”說著端了早準備在灶臺上的一碗清水,邊攪拌著糖稀邊往鍋裡慢慢撒起水來,見糖稀因慢慢開始冷卻變得更稠,然後才道:“現在可以了,只要裝碗後,等它們冷下來,就成了集市上賣的那種塊裝的紅糖,可是好糖喔。”
對於第一次就能這麼成功的做出糖來,自是高興的,隨即讓大家把幾十個能裝1斤多點糖稀的小碗排放在一旁的大長條桌上,然後把早準備好的芭蕉葉撒成3厘米左右的長條墊放在碗底,再讓大伯和老爹用陶瓦盆各自裝出一盆糖稀,安我說的要求用大勺瓢了糖稀裝入碗中。
等糖稀被老爹和大伯一裝入碗,就教著其他人用手拉著葉條兩邊左右轉動一下。
一直很慎重嚴肅沒說話的爺爺好奇道:“芽兒啊,這是幹嘛,什麼意思呢。”很是一副好奇又好學的小學生模樣,又很是慎重不解的看著我。
我只得忍住就快露出的得意笑容,正色道:“這麼轉一下,碗上方的糖稀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芽尖,糖塊成形後也有螺旋紋,不是好看了麼。”說完看到大家震驚、意外又無語的表情,再忍不住的笑出聲來。
雖然都按現代時同學家的步驟做完了,基本都明白是些什麼原理,只是最後這一步轉葉子,怕只是為了讓成型的碗糖更好看了,現代可不就是要美觀又好吃才有市場的麼。
做糖對於古人還是很高科技的了,而且看家人這麼神聖的對待著,到最後這一步,自己明白什麼原因,可跟古人講出來時。還真是能讓虔誠的古代家人們意外到震驚了。
一家11人動手,一會兒就把鍋中的糖稀裝完整好,只等紅糖冷卻後裝入準備好的竹筐中就算完工了。
從榨好一鍋甘蔗汁後倒入鍋中算起,整整花掉了近兩小時。1千斤甘蔗做出了75碗糖,也就是75斤左右。
那換言之,一天24小時不睡覺,也只能榨12000斤甘蔗來熬製出12鍋糖,900斤不到。比起現代時,用榨甘蔗機榨汁,做出2000多斤糖少多了。而且咱們一家每天至少也得睡上8小時呢,能一天制上七八鍋糖不錯了。
而且開荒也是個大事,開出的山地也得種上甘蔗尖,柿餅作坊也得趕雨水落地前建起來。一家人也真不能倒著班的光忙活製糖。
想到這事就提了出來,一家人都是頭痛,商議過後,決定每天只是上午收甘蔗2萬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