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5 頁)
在當時能做成標本,還不知費盡多少人心血呢。
北平鐘樓的故事
北平從地安門往北,有兩座飛簷重脊,鴟甍丹楹,崔巍磔豎的高大
建築物,就是鐘樓和鼓樓.,
鐘樓最初是距今五百多年明永樂年間築成的。後來被迅雷閃電
擊中失火,化為灰燼,一直到清乾隆十二年又重建的。
鼓樓的歷史比鐘樓更久遠,是元朝至元九年興建的,元人稱它為
“齊政樓”。每月朔望商販雲集,百戲雜陳,跟後來東西兩廟(隆福寺、
護國寺)大家趕集一樣熱鬧。明朝永樂皇帝對於上元鬧花燈特別有興
趣,後來指定鼓樓一帶為元宵鬧花燈的集散地,把鼓樓雉門礎壁又重
新丹堊彩繪一番,索性把這條通衢大道也改稱鼓樓大街。一直到民國
三十五年鼓樓大街依然是北城最熱鬧的地方。
現在時代進步,大家看鐘鼓樓已經不合時用,純粹是擺樣子的兩
座裝飾性建築了。其實古代沒有鐘錶,宮廷裡有日晷月晷銅壺滴漏校
正時刻,一般老百姓就全靠鐘樓鼓樓擊鼓撞鐘來對時了。筆者幼年時
節,午夜夢迴,漏盡更移的時候,還聽到過淵淵鐘鼓,彷彿還是前此不
久的事情,但是仔細一算,已經是一甲子的事了。聽說清代光緒年間
還有人專司其事,逢更必報,到了宣統時期,才把報更也免了,只在交
子、正午擊鼓撞鐘兩次而已。撞鐘擊鼓,鼓是配合鐘聲的,每次撞鐘五
十四下,傳說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晝夜加起來是一
百零八響。夜靜更闌的時候,鐘聲及遠,可達四十里。
到了民國初年,午夜鐘聲雖然照撞不誤,可是每天日正當中就改
成鳴放午炮啦,一聲巨響以便全城的人對時。
在鼓樓後鐘樓前的空場上一直放著一口形態古拙綠鏽斑駁的大
鍾,據說是元朝的遺物,鐘樓上掛的那座大銅鐘,是後來明或清朝所鑄
用來報時的了。這口銅鐘高達三米五六,比兩個人還高,有八寸多厚,
吊在一座龍頭蟠木的架子上。一般鐘聲都是發出“當——當——”的
音響,可是北平鐘樓這座大鐘,發出的尾聲是:“要鞋——要鞋——”關
於這口大鐘,北平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某一朝
皇帝要鑄一口大鐘,結果第一次鐘沒鑄成,於是把昕有鑄鐘高手彙集
起未合鑄,接二連三地都失敗了。北平城裡城外鑄鐘的人幾乎沒人敢
承應這一樁鑄鐘工作,皇帝只好降旨徵召妙手良工。後來有一位老銅
匠應徵承鑄,經過若干天,用盡了一切方法,鍾還是鑄不成。眼看限期
一到,這種徵召工作,如果不能剋期完成,輕則充軍,重則砍頭。老銅
匠只父女二人,相依為命,於是回家跟女兒訣別。父女二人在悲痛難
過之下,這個姑娘一定要跟父親到現場去看看鑄鐘的情形,老銅匠萬
般無奈,便把女兒帶到熔化爐旁邊觀望。誰知就在最後一爐銅汁將近
熔成的時候,女兒忽然縱身一躍,跳進洪爐,等她父親起身搶救,已經
來不及了,僅僅抓住了她的一隻鞋。女兒投爐自焚之後,那一爐銅汁
倒進模子里居然鑄成了一座宏達遐邇的巨鍾。巨鍾鑄成之後,自然是
龍顏大悅,不但老銅匠免了殺身之禍,而且協助工作的一干工匠也都
得到厚賞。可是每當敲鐘的時候,老銅匠便想他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