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澶州北城。當皇帝的御蓋在北城門樓上岀現,大宋帝國的黃龍旗迎風招展,呼呼作響之時,城下的將士們歡聲雷動。《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一節中記載了趙恆暫駐澶州北城的經過:
“帝遂渡河御北城門樓,召諸將撫慰。遠近望見御蓋,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會鄆州得契丹諜者(鄆州剛剛抓住了遼國間諜),縛至,斬之。契丹(遼國人)相視益怖駭。帝悉以軍事付準,準承製專決(接受皇帝的委託,凡事獨斷),號令明肅,士卒畏悅。已而契丹數千騎(遼軍)來薄城下,詔士卒迎擊(皇帝下詔開城迎擊),斬獲大半,乃引去。帝還行宮(在南城),留準居北城上,徐使人視準何為(看看寇準在幹什麼),準方與知制誥楊億飲博,歌謔歡呼。帝喜曰:‘準如是,吾復何憂!’”
當時千千萬萬的將士從城下仰望澶州北城門樓,覺得大宋皇帝威嚴無比。我們只要把這一段記事看了,知道皇帝當時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就會明白:衣冠楚楚的皇帝不過是個演員,宰相寇準才是真正的執行導演。不過,皇帝肯當這個演員,而且演得還很到位,這就已經是很難得的事了。
順利簽訂澶淵之盟
這一次戰爭,從一開頭,雙方都推定了自己一方的指揮者,也就是執行導演。宋方的法定代表人是皇帝趙恆,實際指揮者是宰相寇準;遼方的法定代表人是皇帝耶律隆緒,實際指揮者是蕭太后。兩位實際指揮者不只是要在戰場上以兵戎相見,比個高低,還要在各條戰線上鬥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目的是爭取到戰爭的主動權。在遼軍迅速南下的時候,主動權在遼方手中,他們想打哪裡就打哪裡,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經過寇準的不懈努力,宋廷宣佈了御駕親征的訊息,主動權迅速轉移到宋方手中。因為這樣一來,宋朝內部意見不一的混亂局面結束了,皇帝被逼遷都南方的可能性沒有了,遼國希望不戰而勝,希望透過訛詐獲取利益的目的再也達不到了。在此後的事態發展中,這個主動權還在雙方之間擺動,一會兒傾向這一方,一會兒傾向那一方。如果皇帝的御輦逃往金陵,如果皇帝到了澶州不敢過河,如果在遼軍來攻的時候皇帝不敢開啟城門應戰,則宋方的這個主動權隨時都可以失掉。寇準、高瓊千方百計要想保住的,就是這個主動權。好在經過他們的努力,一道道的關口都闖過來了,從此,這個主動權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雙方鬥智、鬥法的關鍵時刻,大家看皇帝,皇帝看寇準,皇帝如果倉皇逃跑,一盤棋就會輸得乾乾淨淨。正因為寇準既有為國為民的大志,又有不怕犧牲的決心,才能從容不迫,才能沉得住氣。寇準沉得住氣,時時窺探寇準動靜的皇帝也才能沉得住氣,堅持到底。這樣,不利的局勢才能扭轉,一場大禍才能消除。這時候,形勢已經穩定,寇準放心了,皇帝放心了,前線將士放心了,澶州的老百姓放心了,各位讀者也可以放心了。
就在這一次御駕親征的訊息已經傳來,皇帝的車駕還未到達的時候,澶州前線的將士已經立了一個大功,大滅了敵人的志氣,大漲了自己的威風。有一天,宋軍一名叫做張環的將官正守著一張床子弩,目不轉睛地監視著前方陣地,突然發現遼軍營地上有幾個將官出來視察地形,其中有個黃袍將官,指手畫腳,看來是個大頭頭,於是就把床子弩的方向調整好了,對準這個大頭頭。要是在平時,他們為怕負責,行動之前還要請示上級。這時候他聽說皇帝要來了,心情舒暢,鬥志昂揚,把什麼顧慮都打消了。於是乎瞄準物件,雙手把床子弩的開關用力往下一扳,呼哧一聲,百箭齊放。眼看著那些遼軍將官中間,一下子倒下了好幾個,那個黃袍大頭頭也在其內。當時還不知道射倒的是什麼人,不久有訊息傳來,那個黃袍大頭頭就是遼軍的全軍統帥蕭撻凜。這時雙方的大戰還沒有開始,遼軍統帥已經被我們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