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部分(第3/4 頁)
緩。”報可。三十一年,和使照稱本國南洋屬地蘇門答臘以北名撒般者,遇有外國兵船進口,施放敬砲,請外務部知照南北洋大臣。三月,外務部奏:“萬國保和會和解公斷條約業經批准。各國欲在和蘭都城設立萬國公所,作為公斷衙門,請中國派員入會作為議員。”許之,尋以伍廷芳充選。保和會即弭兵會也。是月和使照稱本國屬地茫咖、薩巴東二處,遇有外國兵船進口,不再施放敬砲,仍請外部知照南北洋大臣。八月,萬國弭兵會舉和人男爵米何離斯為判斷公堂總辦。十月,簡知府陸徵祥充出使荷國大臣,併兼辦保和公會事宜。三十二年,派駐美使署顧問洋員福士達充和蘭保和會公斷議員。
宣統二年,和京設萬國禁菸會,請中國派員入會。尋遣外務部右丞劉玉麟往。嗣因禁菸會展期,劉玉麟簡充英使,別遣出使德國大臣梁誠赴會。三年四月,與和定設立領事約。初,和送交領約全稿十七條,政府命陸徵祥與議。顧約文外另有附則一條,謂施行本約,不得以所稱和蘭臣民之人視為中國臣民,徵祥議加以“亦不得以中國臣民視為和蘭臣民”一句,和外部不允,乃命徵祥回京,由外務部照請和使來署接議。和使初仍持前議,繼允將附則改為公文,不入約。又久之,始允將“生長和屬之人,遇有國籍紛爭,在彼屬地可照和律解決”等語,備文互換。又一面將“此項人民回至中國,如歸中國籍,亦無不可”等語,由彼備文敘明存案。議遂定。外務部於是上言:“臣部查和屬設領,系積年懸案,屢議屢擱,垂二十年。此次重提前議以來,一年有奇,始克開議。旋因附則一條,致生枝節,彼此研商,又更兩稔。蓋近世各國國籍法,多偏重出生地主義。生長其地之人,大率隸屬其籍。而我國新定之國籍法,則採用血脈主義。根本解釋,迥然不同。彼之慾加附則者以此,我之堅持刪去亦以此。至回國僑民沿用外籍,誠多流弊。茲定明和屬人民回至中國可歸華籍,藉資補救。其非出生於和屬之僑民,仍可認為華籍,與我國國籍法亦不致相背。就此結束,俾可迅派領事,以慰僑民喁喁之望。”又奏和屬苛例修改情形,略謂:“華人流寓和屬所最難堪者,如種種苛例,臣部迭據華商來稟,電駐和使陸徵祥向和政府交涉。彼初以為治理屬地數百年,成例未易更張,強詞拒駁。經我大臣極力磋商,據稱警察裁判,祗允將改良之法從事調查,未能即時遽改。其入境、居留、旅行三項,允先修改。現入境新章雖尚未見頒佈,而居留及旅行二者,先已從爪哇、馬渡拉兩島改有新章,較之舊例已多寬大。”奏入,派陸徵祥為全權大臣,與和使貝拉斯署名畫押。條約用法文。
日斯巴尼亞,一名西班牙,即大呂宋也。明嘉靖初,據南洋之蠻裡喇,是為小呂宋,檣帆遂達粵東。及清咸豐八年,見英、法、俄、美立五口通商之約,遂與葡萄牙同請立約,不許。同治三年五月,西班牙使臣瑪斯復來請,並呈所奉全權憑據。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令瑪斯在天津候旨。朝廷覆命候補京堂薛煥蒞津,會同崇厚與瑪斯議約。瑪斯援丹馬、西洋各國進京議約之案。薛煥等以丹馬等國雖在京議約,仍赴天津填寫定約日期,不得謂之在京立約。瑪使始允在津商辦。久之,出所擬條款,有為各國條約所無者,而於駐京一節,立意尤堅。久之始議定,共定條約五十二款,專條一款。六年四月,崇厚與瑪斯始公立文憑互換。十年,穆宗親政,各國請覲見呈遞國書,日使與焉。自是歲沿為例。
光緒三年,日國因索伯拉那船遭風案,聲稱欲派兵船來臺灣。福建巡撫丁日昌上奏,言:“西班牙屬島小呂宋之北,即連臺灣之南,海中山勢,斷續相接,較之日本尤為迫近。本年五六月間,用兵蘇祿,攻破其城,故有狡焉思逞之意。非亟加整備,速辦礦務、墾務、水雷、鐵甲船、輪路、電線諸舉,無以圖自強。”已而兵船不果來。
是年日屬地古巴因招華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