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部分(第4/4 頁)
僧眾於阿爾泰山,徙俗眾於青格里河。九年,調大同、宣化練軍二千人駐防庫倫,修復推河以北至烏城十五臺站,並牧馬三千匹,熱河增練洋槍隊三百人,以固庫倫西路之防。十年,以濟斯洪果爾臺站為察哈爾及歸化、綏遠運糧要區,撥兵駐守。令蒙古各臺,自張家口至八臺,以察哈爾都統管理。自九臺至科布多,及庫倫、歸化二路,以各盟長管理。每臺增設駝馬百五十匹,凡軍械糧食,接護轉運,以利軍行。十一年,改建烏里雅蘇臺石城,並整頓沿邊臺務。庫倫西接俄疆,向未設兵,乃於圖、車兩盟蒙兵內,輪派四百人,分駐庫倫四境。十二年,調察哈爾馬隊協防烏里雅蘇臺。旋以軍臺四十四站,地勢綿長,分防散漫。乃分為四路,於中二路擇要駐營,調綏遠城馬隊移防哈爾尼敦,以原有之兵守塞爾烏蘇。
至光緒間,新疆大定,西顧無虞,而北境俄患漸偪。光緒六年,調宣化練軍、直隸步隊赴庫倫防俄。七年,因烏城三面鄰俄,邊防重要,而原有防軍,技藝生疏,烏城共駐蒙古練軍及黑龍江、察哈爾馬隊二千五百人,由京營派教習前往教練,俾成勁旅。十八年,李鴻章以熱河東境山谷叢雜,毗連奉天,撥直隸練軍馬步隊各一營擇要駐防。二十四年,以熱河、察哈爾為蒙邊要地,令各都統等選練兵丁,整備軍實。三十二年,以熱河馬步隊三營改編為常備軍,其兵額均次第補足。時內外蒙古兵日益孱弱,俄人遂駸駸闌入,烏梁海以南受其牢籠,喀魯倫河以東恣其墾牧,鄂博、卡倫遂同虛設矣。
直隸沿蒙邊防務,雍正九年,令直隸疆臣修治邊牆,其古北、宣化、大同三處,鹹募兵增防。自獨石口以西,至殺虎口一帶要隘,亦酌增弁兵。十年,於獨石口改設副將以下各官,增額兵八百人,邊牆衝要處,增設鹿柵木柵,以備堵御。自清初至乾隆、嘉慶朝,蒙邊綏輯。鹹、同之間,西陲用兵,蒙匪亦漸滋事。同治四年,以直隸北境沿邊關口五十餘處,兵數甚單,調撥京師火器營、威遠隊、提標馬步隊,分駐喜峰口、鐵門關、灤陽、灑河橋、遵化、羅文峪迤北迤西等處。光緒七年,李鴻章以北邊多倫�地兼蒙旗,僅有新舊防軍七百餘人,不敷分佈,增調宣化練軍馬隊一營分段梭巡。十八年,以直隸防軍五營駐古北口。十九年,李鴻章因古北口防營調回內地,而熱河地廣兵單,乃別練馬隊三哨,與原有之朝陽馬隊一營、圍場馬隊百人,互為援應。直隸邊務,重在海疆,東之山海關,為遼、沈門戶,南之天津、大沽,為京師遮蔽。其北境惟緝捕蒙匪,無事重兵屯戍也。
山西邊界之歸化、綏遠、包頭鎮,控扼草地,毗連大青山,南抵殺虎口,西逾纏金,東接得勝口,與蒙古、回部錯壤。咸豐軍興以後,官兵四出征討,邊備空虛,寇盜乘機竊發。同治六年,左宗棠督師秦、晉,以山西省弁兵團勇均不可恃,乃分撥營勇,駐守黃河西南兩岸,別募三千人,赴禹門、保德間防守,並造砲船四十艘,酌配水師,駐垣曲、三門一帶。軍事定後,防軍旋撤。光緒間,曾國荃調撥湘軍,擇要屯守,而兵數僅一千二百人。九年,張之洞以雁門關為晉邊要口,止有練軍千人,令各營以次抽練,以固邊防。十年,增練大同、太原二鎮馬步營。衛榮光增練馬隊五旗,以三旗駐口外,二旗駐口內,以佐湘軍之不逮。由山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