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第4/4 頁)
先期命太常寺遣司樂官前往肄習,與太學先師廟同。二十九年,以喀爾喀新附,特行會閱禮,陳鹵簿,奏鐃歌大樂,於是帝感禮樂崩隤,始有志製作之事。
三十一年,御乾清宮,召大學士九卿前,指五聲八風圖示之曰:“古人謂十二律定,而後被之八音,則八音和,奏之天地,則八風和,諸福之物,可致之祥,無不畢至,言樂律所關者大也。而十二律之所從出,其義不可知。律呂新書所言算數,專用徑一圍三之法,此法若合,則所算皆合;若舛,則無所不舛矣。朕觀徑一圍三之法,必不能合,蓋徑一尺,則圍當三尺一寸四分一釐有奇,若積累至於百丈,所差當十四丈有奇,等而上之,舛錯可勝言耶?”因取方圓諸圖謂群臣曰:“所言徑一圍三,但可算六角之數,若圍圓必有奇零。朕觀八線表中半徑句股之法極精微,凡圓者可以方算,開方之術,即從此出。若黃鍾之管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是為律本,此舊說也。其分寸若以尺言,則古今尺制不同,當以天地之度數為準。惟隔八相生之說,聲音高下,迴圈相生,復還本音,必須隔八,乃一定之理也。”隨命樂人取笛和瑟次第審音,至第八聲,仍還本音。上曰:“此非隔八相生之義耶?”群臣皆曰:“誠如聖訓,非臣等聞見所及。”
三十四年,定大閱鳴角擊鼓聲金之制。
四十九年正月,孝惠章皇后七十萬壽,又諭禮部曰:“瑪克式舞,乃滿洲筵宴大禮,典至隆重,故事皆王大臣行之。今歲皇太后七旬大慶,朕亦五十有七,欲親舞稱觴。”是日皇太后宮進宴奏樂,上前舞蹈奉爵,極懽乃罷。
帝既妙揅鍾律,時李光地為文淵閣大學士,以耆碩被顧問,會進所纂大司樂釋義及樂律論辨,因上言曰:“禮樂不可斯臾去身,亦不可以一日不行於天下。自漢以來,禮樂崩壞,不合於三代之意者二千餘年,而樂尤甚。蓋自諸經所載節奏、篇章、器數、律呂之昭然者,而紛紛之說,終不能以相一,又況乎精微之旨,與天地同其和者哉!今四海靡靡,風聲頹敝,等威無辨,而奢僭不可止;聯屬無法,而鬥爭不可禁。記曰:‘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神而明之者,本也;舉而措之者,文也。謂宜搜召名儒,以至淹洽古今之士,上監於夏、商,近稽自漢、唐以降,考定斟酌,成一代大典,以淑天下而範萬世。”大學士張玉書亦言:“樂律算數之學,失傳已久,承譌襲舛,莫摘其非;奧義微機,莫探其蘊。臣等躬聆訓誨,猶且一時省寤,而覆算迷濛;中外臣民,何由共喻?宜特賜裁定,編次成書,頒示四方,共相傳習。正歷來積算之差訛,垂萬世和聲之善法,學術政事,均有裨益。”
帝重違臣下請,五十二年,遂詔修律呂諸書,於蒙養齋立館,求海內暢曉樂律者,光地薦景州魏廷珍、寧國梅�成、交河王蘭生任編纂。蘭生故光地所拔士,樂律有神契,硃子琴律圖說,字多譌謬,蘭生以意是正,瞭然可曉。及被詔入直,所與編校者皆淹雅士,而蘭生學獨深,亦時時折中於帝,遇有疑義,親臨決焉。
其法首明黃鍾為十二律呂根源,以縱黍橫黍定古今尺度,今尺八寸一分,當古尺十寸,橫黍百粒,當縱黍八十一粒。漢志:“黃鍾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廣者橫也,九十分為黃鍾之長,則黃鍾為九十橫黍所累明矣。即以橫黍之度比縱黍,為古尺之比今尺,以古尺為一率,今尺為二率,黃鍾古尺九寸為三率,推得四率七寸二分九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