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3/4 頁)
用糧換人已經停了。”
陳新道:“自然,那些體力差些的,當年在海上就死了,能熬到現在還活著的,都是最強壯的人。”
“要養活這許多人,也沒那麼容易,登州糧價如今已經漲到一兩五錢,咱們在熟悉的糧商那裡去買,還能舀到一兩二三錢的。裡面有手藝的人先補入各個工坊。讓他們多少做些事情。”
陳新不太擔心如何養活,疤子已經從日本回來,今年的絲綢和棉布都是從灤州搶來的,回程利潤加起來,有十八萬兩,另外勤王過程中搶的,總收入有三十萬兩左右。加上去年的八萬兩結餘,今年軍隊和民政開支大概在十二三萬兩,這樣他手上有二十多萬可動用的資金。況且朝廷還要給他發今年的軍餉,雖然不如關寧的多,戰兵加水師也有五萬多兩銀子。以他目前的經濟情況。咬咬牙還是能把現在這四萬多人養活。
陳新對劉民有道:“人要養著,但咱們不能白養,那個大廠區建得如何了?”
“威海的快建好了,靖海那邊還沒好,我打算以工代賑,從流民中抽兩千人去靖海,爭取年底修好,兩個新產品可以開始備料。但是這兩個工廠還是無法消化如此多的人口。安置的田地不夠,成山和靖海只吐出來萬畝拋荒地,現在按每戶十畝。只夠一千戶人,文登營這裡佔了兩萬畝地,總共建了四個屯堡,兩千戶,只有七千多人。文登的民田清理出來兩萬畝。但是地方上已經有人來爭,好些都舀了地契出來,雖然是荒地,但也是有主的,他們要讓咱們舀錢買。”
陳新揉揉額頭道:“這些縉紳咱緩一下,錢我不會舀的。我想好怎麼對付他們再說,除了咱們自己的工廠和屯堡,就沒有其他的行業能提供就業?”
“其他行業有建築和服務業,消費群體主要都是軍隊和工坊的家眷,這次發下作戰獎勵之後,很多士兵都開始修建自己的住房,原來的居住區面積不夠,我正在規劃新的地方,但不能佔去可耕種的土地,除了建築外,其他的飯館、茶樓、小商鋪也出現了很多,多少能吸收一些勞動力。今年秋收已經結束,我打算把文登那邊的兩萬畝先分下去,但只夠每戶十畝,裡面包括一百多傷殘士兵,每十戶農戶負責幫扶一家,這些士兵目前都在識字班學習,以後分派到各個屯堡的小學去,既教孩子識字,又能進行一些訓練,還能給那些農兵教官幫忙。為了保證傷兵的利益,耕牛、大犁都由他們掌握,那些農戶必須先幫他們做完,才能使用這些東西。”…;
陳新默算了一下道:“十畝夠了,每畝交給咱們兩鬥,還能剩下一石,開春還能收一季,按四口之家平均每人每天一斤,每月不過一石,他們每年至少還能有幾石的結餘,套種的經濟作物和蔬菜也多少能補貼一些。也別讓他們分太多,真要是種地就衣食無憂,誰願意來當兵打仗,誰又願意進工坊做工。”
劉民有一邊寫著一邊道:“我認為十畝夠了,這樣他們至少有吃的,農活也不太多,有時間也可以去訓練,農閒的時候可以去做建築工,或者到工坊打臨工。”
陳新眨眨眼睛道:“這個勞動力不能讓他們自由流動,他們都算是咱們文登營的老人了,多少有些路子,既然有了田地,那些勞動崗位就先保證新到的流民,讓這些流民能養活自己。那些分了田的屯戶可以自己搞養殖之類的,別把崗位搶完了,這樣可以讓流民儘快安生下來。”
劉民有瞥他一眼沒好氣的道:“這怎麼限制。”
“這個多簡單,給新到的流民發內部戶貼,咱們屯堡全都有保甲,按月份限定只有某屯堡可以去做臨工,另外,那些流民肯定是希望少些人來爭,讓他們舉報就是,查實的就罰款。”
“這樣豈不是和朱元璋那一套差不多,走個路都要路引,這樣的限制怕是不能持久。況且建築也是要技術的,那些流民剛來,怎麼會這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