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天下熙熙為何來(二)(第1/2 頁)
三日後,吏部主持的會推在東闕門內召開,吏部尚書李默坐在首位。
首先是吏部文選司主事手執說帖,向參加會推的官員們介紹本次會推的情況,如官缺、堪任官吏等情況。然後就是吏部堂官開始介紹本次會推的堪任官吏情況並且加以評價。
最後就是吏部文選司郎中手執堪任帖,對參與會推的官員們的意見加以記錄。
李默作為吏部尚書,當然是首先發言,禮部尚書在嘉靖朝是非常重要的,嘉靖朝的閣臣,大多都是從禮部尚書入閣的,無論是夏言、嚴嵩、徐階都是如此。
大明的禮部尚書,掌天下禮儀、祭祀、宴饗、貢舉之政令,侍郎佐之。禮部尚書作為禮部的最高長官,設定員額為一員,主要兼總條貫禮部事務,禮部下設四司的屬官有所疏請,則各舉其職事以質於尚書而受其成。
按理說禮部尚書雖然清貴,但是實權並不大,遠不如兵部、戶部有油水。但是在嘉靖朝,禮部尚書可比吏部尚書都吃香。
明初廢丞相, 升六部分理國政,互不相侵。直至成、弘間,六部仍以吏部獨尊。張璁在嘉靖初年曾說:“內閣、吏 部、禮部、都察院、詹事府,此何等切要衙門也。”吏部此時仍位前於禮部。 而這一局面在“大禮議”以後卻徹底扭轉,禮部及禮部尚書之地位尊崇,一躍與吏部持平甚至有所超越,不僅其參政範圍有所增加,而且有11位禮部尚書入閣,在嘉靖所任命的24位閣臣中佔幾近一半的比例,還有4位當上了首輔。
在嘉靖朝以前,吏部長卿不僅居九卿之首,在朝中威望甚至可能超越閣臣,如歷任永樂、洪熙、 宣德三朝的吏部尚書蹇義,位高勢重的內閣“三楊”都要與其共論國事。天順年間,明朝首位內 閣首輔的李賢,凡事也要與吏部尚書王翱合議而行。這種局面在嘉靖年間得以徹底扭轉,如李時、 夏言、嚴嵩、徐階等受帝寵眷深、柄政時間長、且居百僚之首的首輔,皆出自禮部。嘉靖也一再強調 :“邦禮重任,方切委用,禮官之掌,系重任。”
嘉靖為什麼這麼重視禮部尚書?根源還是在大禮議上,“大禮議”初興之時的反覆與曲折,特別是楊廷和去職以後,領導群臣議大禮的主要是禮部尚書,這讓嘉靖意識到禮部官員配合的重要性,張璁、桂鄂復以群臣寧忤天子,不敢忤禮臣之說聳動朝廷”。
嘉靖透過牢牢控制禮部尚書的人選任命,以控制禮部來獲得支援。席書是嘉靖親選的首位升任禮部尚書的大禮新貴,席書之上 任,正是議禮雙方鬥爭最為激烈的時候,對席書等大禮新貴的重用,至少傳達出兩個訊號:其一嘉靖決心要改弦更張,用新貴對抗舊臣;其二是對議禮新貴的追隨所冒的政治危險有一個交代。
特殊之政的需要是嘉靖朝重禮部尚書的另一 原因。在大明的政治體制中,皇帝的決策權在內閣制下得到了絕對的體現,嘉靖朝大行密疏政治, 皇權決策權的絕對性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禮部尚書因為與嘉靖的特殊關係就更為得到重用。
凡是能夠被嘉靖任命為禮部尚書的,無一不是嘉靖的親臣、信臣。
自藩王入繼大統的嘉靖致力於打破孝宗、武宗一脈的原有政治秩序,強化自己的皇權, 樹立新皇權權威。“大禮議”既是一個必然的契機,又是試金石。朝中舊臣在大禮議中的不配合態度,都讓嘉靖感到異己政治力量過於強大,而自己所任命的這些這些禮部尚書,對嘉靖給予了極大的支援。
禮部尚書成了嘉靖爭大禮的強有力的支持者和後續禮制改革的倡導者和執行者,嘉靖獨重禮部尚書,就是透過重禮臣甚至將其引入內閣,一方面達到讓俯首順從的禮部尚書成為嘉靖朝內閣體制外的輔臣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收到在親己的禮部尚書和內閣首輔對抗時讓兩者進行鬥爭以取得均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