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迷城(第2/3 頁)
怎麼走了。
他跟著導航,開到了總府街,這裡和正大街一樣,房子都重新翻修,變成了簇新的仿古建築,幾幢五六層的高樓,被這些仿古建築遮擋到後面。
方言暗暗嘆了口氣,他感覺這事有些滑稽,梅城變成了“梅城古鎮”,但它其實是個新城,街道兩邊的這些建築,還有那些牌樓,都是新的,就像是舞臺上的道具和佈景,就靠著這些,拼湊出了一個所謂的古鎮?
方言對梅城很熟,他以前來這裡的時候,沒事會騎著腳踏車,大街小巷地轉,那時整個梅城,一座牌坊都沒有,全被拆掉了,也不會自稱是“梅城古鎮”。臨街的老房子,能拆的,也被拆得差不多,建起了新房,整個小鎮,似乎正努力地讓自己顯得時髦和現代。
好跟上那個時代。
但你騎著車轉的時候,不經意間,還是可以看到一條石板路的弄堂,或者一道殘破的院牆,一眼古井,一方界碑,時間的痕跡還是會從縫隙裡,掙扎著鑽出來,讓你意識到這是一個古鎮,是有歲月積累的。
而現在,這裡在刻意模仿著古老的時候,方言覺得,卻把時間的痕跡也抹去了,變成了一座新城。有了一幢幢仿古建築,幾乎和所有號稱的古鎮一模一樣,努力地想把現代的痕跡遮掩去,卻讓自己變得不倫不類。
,!
它不叫古鎮的時候你知道它是古鎮,它叫古鎮的時候你看到的卻是一座新城,而不是古鎮。
方言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麼意義,保留一個地方日積月累的時間堆砌不好嗎?方言不知道到底是一批什麼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人,才會有一樣的喜好和思維,才會在各地弄出幾乎一樣的,一座座簇新的“古鎮”。
在這些“古鎮”,人們生活的煙火氣消失了,留下的都只有旅遊氣,販賣氣,一派濃眉厚粉、烈焰紅唇,倚著門框,搔首弄姿招呼著“來呀,來呀”的模樣。
從總府街開到市民路,再轉到北門街,然後到了城南東路,就到了原來梅城大壩的壩腳。
到了這裡,方言又搖了搖頭,他看到原來的梅城大壩,現在已經變成了城牆,這不是真的城牆,而是重新做起來的簇新的城牆。
這裡原來有一堵城牆,因為防洪的需要,改建成了大壩,而現在,因為“古鎮”的需要,它們又被做成了城牆的樣子。就像城裡原來的河道,變成下水道,上面變成了馬路,而現在,因為“古鎮”的需要,又把這些河道重新挖了出來。
沿著城南東路,過了正大街,這裡原來有一截城牆,大部分都被大壩遮蓋,只留出了一個被堵死的門洞。現在這裡,城樓重新立了起來,讓方言感到奇怪的是,連原來被堵死的門洞也重新挖通了,可以從老城門洞走到原來大壩的外面。
方言奇怪了,怎麼就不怕水淹進來了嗎?這個,等他住下了,倒是要過來好好看看。
過了正大街,就是城南西路,也就到了方言訂的那家民宿。
民宿是古建築改建的,門口有石砌的臺階,拾階而上,進了石雕的大門,裡面是一個很小的過廳。正對著大門有一道照壁,也叫蕭牆和屏風牆,在古人說來,這是用來擋鬼的。據說小鬼只會走直路,不會走彎道,有了這一道牆,鬼就走不進去裡面了。
從風水上來說,氣不能直衝廳堂或臥室,否則不吉利。在大門進來,後面天井以及正廳的前面,設定這麼一堵牆,可以避免氣衝。為了保持“氣暢”不淤塞,這堵牆不能封閉,因此形成照壁這種兩邊可以過人的建築樣態。
過廳的一邊,擺著兩張椅子,一張茶几,供人休息和喝茶,另外一邊,一張小桌子後面坐著一個女孩,桌子上立著幾塊牌子,牌子上有二維碼,也有萬事達卡維薩卡和銀聯卡的標識,一看就明白是住宿登記的。
方言走過去,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