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部分(第2/4 頁)
業啊。二,初期科研要具備直觀的功利性——科研是吞金巨獸,先不說沒收益就拉不住投資夥伴。光說研究無法儘快轉化為金錢的話。連他本人都未必撐得下來。
故此先從農業為其發端。這時代本就是一個重農的社會。推進農業發展自屬政治正確,不會招致任何反對的聲音,是勳在主掌中書之後,也方便調動全國的力量來提高生產水平。
漢代即曾設大司農為負責農業生產的最高行政長官,舉凡搜粟都尉、候農令、守農令、勸農掾等等,圍著農業打轉的官吏一抓一大把。但問題是這些官員的主業往往只是收稅,助農、勸農是附加在稅收上的次等職能——比方說當鄭玄做大司農的時候,他的職務就更接近於後世的財政部長而非農業部長。是勳在制定魏國官制的時候。就特意在戶部新設了候農司,各地分置助農令,主要工作是提高所轄區域的農桑業畝產量。
提高農業生產的途徑有很多,傳統主要是開墾荒田和興修水利,只有極少數地方官員會另闢蹊徑,發明和推廣農業機械甚至新的農業技術——比方說西漢著名的農學家趙過。是勳首先派人搜撿和整理《漢書·食貨志》、《鹽鐵論》、崔寔《政論》等文獻上對趙過功績的描述,編纂成冊,作為候農司的指導性檔案;然後要求各地助農令每年都要把地方上的先進經驗總結後呈遞中央,一方面作為考課的依據,另方面也統籌安排、嘗試推廣。
當然光這樣還遠遠不夠。即便農業技術水平直接跟助農令甚至候農司中郎的考績掛鉤,終究這是官家的事兒。官員們未必就能有多上心。是勳本人也在自家幾處莊院裡進行農業方面的各種試驗——反正他如今主要的財富來源也不是土地,就算年年失敗,也不至於破產——老丈人管亥在這方面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最重要的試驗,就是引進殊方物種,嘗試在中原植育。是家商隊常跑西域,除了牲畜、珍貨外,是勳總讓他們蒐集各地物種,就連秦朗遠渡倭地,是勳也命他把倭人的作物都搞幾份兒回來。秦朗當時就問啊,那地方貧窮荒僻,能有什麼好東西了?是勳笑道:“所謂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焉知彼方稗草,不可入中原為膏粱耶?若不試之,何由得知?”
其實他還有些話窩在心裡沒有向秦朗透露,因為怕那小子聽不懂,說了也白說——“孩子,你知道啥叫雜交嗎?”
是勳明白,田中得來終究少,想發大財是不能夠光靠種地的,所以他在發家的道路上,並沒有花大力氣購置甚至兼併土地,所謂是家莊院,也不過洛陽、許昌、譙、郯等城郊外的總共六七處而已,想要嘗試新物種,所涵蓋的區域未免太狹窄了一些。好在他與很多地方家族關係都不錯,在把對方扯上工商業航船的同時,也誘其試種新植。
都有哪些家族呢?中原地區既包括了河內司馬氏,琅邪王氏,河東裴氏、董氏等舊族,也包括了諸曹夏侯、關中杜氏、東海陶氏、趙國沮氏等新貴;此外,揚州有以顧雍為首的“吳四姓”,荊州有黃祖、黃射父子代表的安陸黃氏,湘州有張仲景的張氏,大大小小,將近百餘家。此前伐蜀成功,他使司馬懿統司蜀地內政,還派女婿夏侯威、弟子田彭祖等相助,也交給他們一個任務,就是在益、夷二州給我找到合適的農業和工商業合夥人。入掌中書以後,他還特意寫信給陸議、步騭,請他們幫忙聯絡士燮……
當然啦,表面上的理由是很冠冕堂皇的:“士氏久牧化外,自生割據之心,若能使與中國士大夫交通,以工商及農術誘之,則自然歸心矣。”
那麼試種新物種都有什麼好處呢?例子也是明擺著的,是令公當初遣人入蜀取茶飲,遂至風靡天下,揚、閩之人試種之成,如今天台、武夷之茶遍行中原,那錢財還不是滾滾而來嗎?再說了,即便新物種無法大範圍推廣,你只要在自家莊院裡種成了,不僅能夠嚐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