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 頁)
:“魏受漢傳國之璽”。
只不過過了四十五年,這顆玉璽又傳到了司馬炎的手中。司馬炎倒沒有再在上面刻上什麼“晉受魏傳國之璽”的字樣。要是都像曹丕這麼刻下去,後來搶得皇位的皇帝們恐怕就沒地方去刻字了。不過,後來的皇帝們不管這顆玉璽上有沒有地方供他們刻字紀念搶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顆玉璽了,因為這顆用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傳傳傳丟了!
這顆玉璽由魏、西晉相傳,經前趙、後趙,又落入前秦苻堅之手。後苻堅為其部將姚萇俘獲,姚要他交出玉璽,苻堅說已送給東晉了。作為一個敵對國,苻堅沒有理由去向力量比前秦弱得多的東晉獻還玉璽,其實此時玉璽已下落不明瞭。因為這個時期中國北方為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顆傳國玉璽應是失落在某個少數民族部落的後人手中。
姚萇自己要當皇帝,覺得不能沒有傳國玉璽,於是在他建立後秦國時,就偽造了一顆“傳國玉璽”。他這一招啟發了所有想當皇帝的朋友,與此同時,後燕慕容垂也偽造了一顆。東晉司馬家族素以正統自居,見此情形,也連忙偽造一顆,卻把文字刻錯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他們還順便編造了一則故事,說這顆假玉璽是冉閔的部將蔣幹送來的。
後秦的那顆“傳國玉璽”在劉裕滅後秦後被帶回了建康(今南京),東晉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銷燬了它。東晉的那顆後來流入北齊。因為後燕的那顆在亡國後已輾轉落入北周,北周滅北齊後,又將東晉假造的那顆“皇帝壽昌”玉璽毀了。於是,三顆假璽只剩當初後燕慕容垂制的那顆,假到此時也就算真的了。
這顆玉璽先後經宋、齊、梁、陳、北周,直到隋朝。公元618年3月,隋煬帝楊廣被擊殺於揚州江都,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帶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返回中原,傳國玉璽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哀帝奪傳國玉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玉璽遂歸後唐。
最後一個掌握傳國玉璽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他在宮裡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傳國玉璽神秘失蹤,不知去向。
北宋趙匡胤開國後,就未見有傳國玉璽的記載。以後的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顆,但卻沒了傳國的玉璽。
雖然後來的王朝也多有聲稱發現傳國玉璽的,但那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受命於天”而編造出來騙人騙已的。
其實江山不是靠玉璽來決定是否“既壽永昌”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制玉璽的人江山隔世即亡,那些得到玉璽的也從沒有一個“既壽永昌”的。而且,既然已經推翻了人家的政權,卻去接受人家的傳國玉璽,也多少有點荒謬的味道。
我們中國人歷來糾纏於正統、非正統之爭,因此,迷信這些傳國玉璽的神話。其實“正統”是最難把握的,傳國玉璽到後來都變成了三顆,你說哪一顆是正統的?
千百年來,人們從未放棄搜尋傳國玉璽的下落,但它卻如石沉大海般渺無蹤影,傳國玉璽的下落成了困擾人們已久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迷。
悠U書萌 uUTXT.cOm 荃文自扳越瀆
紙上得來終覺淺 紙上得來終覺淺 第一章 龍紋重環玉佩 字數:3882
2005年仲夏,八月的龍江市烈日當頭,驕陽似火。
“唉,找份工作可真難呢!”心急如焚的季凡佇立在街頭,有些無奈的擦拭了一下額頭的汗水,悻悻地自言自語道,畢業已經一個多月了,這些天來他四處奔波尋找工作,可至今仍無著落。
季凡人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