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四季脈象特徵與病變關係(第4/5 頁)
是對其功能的形象描述。
首先,“位居中央”意味著脾在人體臟腑中處於核心地位,它如同大地的中心,是氣血生化之源,對全身各臟腑組織起著滋養和濡潤的作用。脾的這一特性,使其成為了連線其他臟腑、維持機體平衡的關鍵。
其次,“孤髒”並非指脾孤立無援,而是強調其在五行相生相剋中的獨特地位。脾土既能生肺金,又能克腎水,同時受到心火和肝木的制約與滋養,這種複雜的關係使得脾在調節人體生理功能時顯得尤為重要。
黃帝道:脾脈的正常與異常可以得見嗎?
岐伯說:“正常的脾脈不可能見到,有病的脾脈是可以見到的。”不過,這裡的“不可能見到”並非字面意義上的完全無法察覺,而是指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脾脈的表現相對平和且難以明確區分其獨特特徵,而在病理狀態下,脾脈的異常變化則更為明顯,易於辨識。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中醫脈診是透過觀察脈象來推斷人體臟腑功能狀態的一種診斷方法。脈象的構成複雜,包括脈位、脈率、脈力、脈形等多個方面,而脾脈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其正常表現往往與其他臟腑脈象相互交織,難以單獨剝離出來。
然而,在病理狀態下,脾脈的異常變化則變得相對明顯。例如,當脾臟功能失調時,可能會出現脈象沉遲無力、脈形細弱等異常表現,這些變化往往與脾虛、脾溼等病理狀態密切相關。
黃帝道:有病的脾脈怎樣?
岐伯說:“其來如水之流散,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來尖銳如鳥之喙,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正是對脈象特徵的一種生動描述,它揭示了脈象與疾病之間的微妙聯絡。
讓我們來解讀“其來如水之流散,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這裡的“太過”指的是脈象過於渙散,如同水流分散一般,缺乏應有的收束之力。在中醫看來,這種脈象往往預示著病邪已經侵襲到體表,即“主病在外”。具體來說,它可能表明人體正氣不足,難以有效抵禦外邪的入侵,從而導致風寒、溼熱等外感疾病的發生。
我們再來看“其來尖銳如鳥之喙,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這裡的“不及”則是指脈象過於尖銳,缺乏柔和之感,如同鳥喙一般銳利。這種脈象通常預示著病邪已經深入到人體內部,即“主病在中”。它可能表明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執行不暢,從而導致諸如胃痛、脅痛、心悸等內傷病症的出現。
黃帝道:脾為孤髒,位居中央屬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過和不及各發生什麼病變?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不及則使人九竅不通,名叫重強”,便是對脈象太過與不及所可能引發的病理狀態的生動描述。
讓我們來解讀“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這裡的“太過”,指的是脈象過於亢進,氣血執行過於旺盛,超出了正常生理範圍。在中醫看來,這種脈象往往與體內陽氣過盛、熱邪熾盛或肝陽上亢等病理狀態有關。當陽氣過盛時,它會過度消耗體內的陰液,導致筋脈失養,從而出現四肢無力、舉動困難的症狀。此外,熱邪熾盛還會擾亂心神,使人煩躁不安,進一步影響四肢的正常活動。
我們再來看“不及則使人九竅不通,名叫重強”。這裡的“不及”,則是指脈象過於虛弱,氣血執行無力,無法達到正常的生理需求。在中醫理論中,九竅指的是人體的眼、耳、鼻、口、舌、前後二陰等器官。當脈象不及、氣血虛弱時,這些器官得不到足夠的滋養和濡潤,便會出現功能減退或障礙,表現為視力下降、聽力減弱、嗅覺失靈、味覺異常、排便不暢等症狀。這些症狀統稱為“九竅不通”,而“重強”則是對這種病理狀態的一種形象描述,意指人體因氣血虛弱而變得沉重僵硬,失去了應有的靈活性和活力。
需要注意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