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四季脈象特徵與病變關係(第3/5 頁)
於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當秋脈太過,即脈象表現出過於浮大、急促等特徵時,這往往意味著人體內部的氣機逆亂。在中醫看來,氣機的正常執行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一旦氣機逆亂,就會導致各種病理變化。具體來說,秋脈太過可能會使人氣逆,感覺背部作痛,同時心情也會變得鬱悶而不舒暢。這是因為肺氣過盛,影響了氣機的正常升降出入,使得氣血執行不暢,從而引發了這些症狀。
而秋脈不及,即脈象表現出過於沉弱、無力等特徵時,則往往預示著人體內部的正氣不足,臟腑功能低下。在中醫理論中,肺主氣、司呼吸,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臟腑之一。當秋脈不及,肺功能減弱,就會導致呼吸短氣、咳嗽氣喘等症狀的出現。同時,由於肺氣不足,無法有效制約其他臟腑的陽氣,還可能出現上逆而出血、喉間有喘息聲音等病理變化。
此外,對於秋脈太過與不及所引發的病症,中醫通常採用辨證施治的方法進行治療。透過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等手段,來恢復肺臟的正常功能,從而緩解或消除相關症狀。
黃帝道:冬時的脈象如營,怎樣才算營?
岐伯說:冬季與腎臟相應,被賦予了北方之水的屬性,象徵著萬物的閉藏與蓄勢待發。而冬脈,作為這一季節人體脈象的反映,自然也有著其獨特的特點和意義。
冬脈主應腎臟,其脈氣來時沉而搏手,故被稱為“營”。這裡的“沉”指的是脈象深沉,不易觸及,反映了冬季人體氣血內斂、陽氣潛藏的狀態;而“搏手”則形象地描繪了脈象的有力感,如同水流在深處湧動,雖不見其形,卻能感受到其力量。這種脈象,正是腎臟功能強健、精氣充足的體現。
然而,如果冬脈出現了異常,即違反了這種“沉而搏手”的現象,那麼就可能預示著腎臟功能出現了問題,或者體記憶體在其他病理變化。在中醫看來,這通常被稱為“病脈”。
病脈可能表現為脈象過於浮散、無力,或者過於沉澀、遲滯等,這些都與腎臟的生理功能相悖。比如,脈象浮散可能意味著陽氣外洩,精氣不固;脈象沉澀則可能反映了腎氣不足,氣血執行不暢。這些異常脈象的出現,都需要我們引起足夠的重視,並及時進行調養和治療。
黃帝道:冬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在中醫裡,我們常常談論“陰陽平衡”,以及“氣血調和”,而這些症狀似乎指向了某種“度”的把握不當——無論是飲食、作息還是情緒管理,過度與不及都可能引發身體不適。
如果“太過”導致精神不振、身體懈怠等症狀,這可能與過度勞累、過度思慮或是某些生活習慣的過度放縱有關。中醫會認為這可能導致“氣虛”或是“陽氣不足”,使得身體機能下降,出現脊骨疼痛、氣短懶言等表現。此時,調整作息,適當休息,以及進行一些溫補的食療或中藥調理,可能會有所幫助。
而“不及”所帶來的心如懸、腹中飢餓感等症狀,則可能與營養不良、精神壓力過大或是某些生理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有關。這在中醫中可能被看作是“陰虛”或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導致身體出現空虛、冷痛以及小便異常等症狀。對於這種情況,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營養攝入,同時進行一些養心安神、滋陰補血的調理,或許能緩解症狀。
黃帝道:春夏秋冬四時的脈象,有逆有從,其變化各異,但獨未論及脾脈,究竟脾脈主何時令?
岐伯說:脾脈被賦予了“屬土”的屬性,這一說法蘊含了深厚的哲學與醫學智慧。中醫將人體視為一個與自然界緊密相連的整體,五行學說便是這一思想的重要體現。五行中的“土”,象徵著生長、孕育與滋養,而脾脈被比作“位居中央為孤髒,以灌溉四旁”,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