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部分(第1/5 頁)
驢悸恰�
劉備其實也非暴徒,他也絕不希望誅人族,更不會有殺人家的癖好。但他實在震驚於這次事變。想若讓這群狗rì的成功了,失去定都事小,要是失去了魯肅這樣的人,那才讓人憤讓人惱。
所以,他的生氣,是出於那種他與生俱來的俠義之氣。
雖然,他很清楚,這種俠義之氣,是不該出現在一個王者身上的。
放在以前,他肯定一點也不在乎這些,他甚至會為某種義氣,而奮不顧身也要拿命去拼。就比喻他剛接手徐州之際,正是百廢待興,他卻因為袁術對他周邊使了小小動作,而毅然決然向他這個家世不簡單的四世三公之後發起反抗。這算得是“義氣”,一時不忍,難忍之氣。當然,這是他前期的,那個剛剛脫離幫派義氣的更哥。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xìng格也漸趨脫離了“義氣”,而將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大局之上,以包容天下的心態,包容了一切。
比喻,豫章一敗後,他並沒有急著去向袁術報仇,因為他心裡很清楚,他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他。
他的理智終於戰勝了他原來那滿腔的義氣,轉而變得理智了。處處做事都有為了大局考慮了。
而為了大局,他自然要失去些什麼。
比如,這種得之不易的“義氣”。
等到義氣漸漸磨滅的那一天,也就是他完成自我的昇華的最後時刻。
當然,世間萬事萬物,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這是必然的規律。
他得到了高官,失去了低祿。
他爬得高,也感到了高處不勝寒的苦楚。
一個“孤”字。道盡無限的滄桑!
一個高高在上的“明公”,更是一條界線。一條“義氣”與“理智”的界線。
本來,他以為這種衝動,這種義氣不會再來了。但當魯肅為了保住他的定都,以身涉險,身受重傷時,他知道,他的內心澎湃了,那種消失已久的動力又回來了。那是種朋友間的義氣。那是種正的能量!
當他會為了魯肅,而治這麼多人的罪,要殺死這麼多人的時候,他就知道。他內心的“俠氣”並沒有消散。
但對於一個掌舵人來說,這種“氣”是要不得的。
歷史上,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後關羽被孫權所殺,張飛急著要為二哥報仇。不免脾氣如火山爆發。於是,動輒鞭撻士卒,以致健兒為之怒。趁他睡著的時候,割走了他的腦袋。這是為義氣而死。之後,“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又傾全國之兵,不顧大臣反對,毅然決然走上白帝城的不歸之路。這,不可謂不是“義氣”。可憐劉備磨練了半身的“假仁義”,到底是敗在了自己的一時不忍之上。義氣雖好,千萬別貪杯啊!前車之鑑,前車之鑑。
有鑑於此,所以在聽到魯肅的勸說後,劉備又很快回到了那個理智上來。
“子敬你說得沒錯!這些人都是迫不得已,這才聽從了主人,一時糊塗犯了事。這也不能怪他們,我更不能將全部責任都推到他們身上去。”
接下來,劉備赦免了這些人,將他們全部流放到邊塞充軍,免了一死。
當然,像棗袛他們三家,劉備還是不能輕易赦免的,因為這關係到榜樣的力量。
如果一人作亂,全家還可以赦免,那將有多少效行者?劉備可不想看到有第二次定都兵變,更不願魯肅受到第二次重創。
在斬殺了這三家叛黨後,當然,這件事情遠不可能就這麼快結束完。而接下來的事情,將在明裡暗地雙方面進行。
只是,定都的事情未完,楚都曹府的事情又起了。
趙牛的奏牘呈到了劉備的案前,劉備皺起了眉頭。
這楚都到底是怎麼了?曹家和孫家到底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