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1/5 頁)
秦風感嘆的說著。
玉盒之中,是一塊玉璽。
用世俗界的話來說,這就是皇權玉璽,是當年太平天國的玉璽。
但是秦風知道,這根本不是玉璽。
當年洪秀全能夠崛起,全靠這塊轉運石。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洪火秀,原為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福源水村人,後來移居到官祿布村。
洪秀全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領袖,建立了太平天國,稱“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國在他死後不久滅亡。
據一位對太平天國並無敵意的英國翻譯兼代理寧波領事富禮賜在其所著的《天京遊記》中記載:“天王有王冠,以純金製成,重八斤;又有金制項鍊一串,亦重八斤。他的繡金龍袍亦有金紐。他由內宮升大殿臨朝,亦乘金車,名為聖龍車,用美女手牽而走……”
洪家祖輩只是農民,為何洪秀全會富貴煊赫至此呢?這跟洪家祖墳選址有無關係?
洪秀全的敗亡是否與祖墳被挖有關係?
洪秀全的祖墳位於廣東省花縣之北的芙蓉嶂山上,芙蓉嶂位於芙蓉鎮之北,海拔360米,處於縣北群山之中,山峰重疊,狀若芙蓉。
又因綿亙於該縣中部平原之背,一字排開,宛若屏帷,故稱芙蓉嶂。山之南,有“白水穭”,又名“西山瀑布”,其狀如同白練自50米高處分五級瀉下,濺石飛花,傾注入潭,其聲轟轟。
曾有文人墨客詠之為“峭壁中懸一段雲,青山橫為玉龍分。
勢傾河漢難窺測,聲雜風雷駭聽聞。當暑向人寒瑟瑟,凌空觸石雨紛紛……”
芙蓉嶂雖為風水寶地,但長期以來,外地人很少知道。
後來被一位風水大師賴布衣發現,芙蓉嶂才逐漸名聲遠播。賴布衣是江西省定南鳳崗村人,約1276年宋朝末年,出生於風水名門世家,原名賴文俊,布衣是他的自號。
他少年時,就得到父親賴澄山的真傳,18歲就行走江湖,以風水相術為生。
他在粵北群山中發現“龍脈”南延,氣勢磅礴,十分高興,決心要跟蹤“龍脈”。
他沿著“龍脈”出南雄,過曲江,下英德,越清遠,入花山北部山區,來到芙蓉嶂。
他見氣勢不凡,認為此乃龍脈之“結穴”。
臨行時口占偈語一首:“頭頂芙蓉嶂,腳踏土地壇,右有覆船崗,左有鶯蜂竇(&;amp;apos;窟穴&;amp;apos;的意思),鰲魚把水口,獅、象守門樓。誰人葬得中,代代王公侯。”
原來這山南麓,有三個小山崗突起,居中的名土地壇最大;左、右兩邊的分別名叫覆船崗、鶯蜂竇。
正南面約一公里之遙,又正好與三座山崗相對。
其中間一座名鰲魚崗(後人訛傳為鯉魚崗),左、右兩邊相距各幾百米處,有名叫“獅”、“象”兩山,均以形似而得名……
賴布衣在芙蓉嶂住了幾天後,便告別村民離開。
聽說他又跟蹤“龍脈”,以後去過南海、順德、番禺、寶安,直到九龍又住下一段時間,然後租一小船去海南島,從此銷聲匿跡、不知所終,只有他留下的詩在花縣一直流傳。
清朝嘉慶年間,廣東梅縣石坑鎮有洪族一支全家遷來花縣福源水村定居,不到兩年,洪老漢逝世,初葬於福源水村附近。
洪老漢的二兒子洪英倫稍懂風水相術,他得知芙蓉嶂的風水詩後,於是便按照詩中所指,到芙蓉嶂察看,見果然為風水寶地。於是選定位置,把父親屍骸遷葬到此,重建了墳墓。墓形像一座太師椅,用青磚砌結,正中有花崗石造的墓碑,碑上款刻“嘉慶二十年秋穀旦吉日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