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張浩的瘋狂邊緣(第1/2 頁)
嫉妒—這種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一旦失去控制,便如同脫韁的野馬,可以將人引向毀滅的深淵。
對於張浩而言,他對林逸凡的嫉妒,不僅僅是羨慕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扭曲了心理平衡,侵蝕了理智的毒瘤,最終將他推向了瘋狂的邊緣。
張浩與林逸凡同為學術界的佼佼者,但在眾人眼中,林逸凡無疑是最耀眼的那個。
他的才華、成就以及身邊圍繞的讚譽,都成了張浩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每當聽到林逸凡的名字,張浩的心頭便會湧起一股說不出的酸澀。最初,他還能夠勉強掩飾自己的情緒,用表面的微笑掩蓋內心的苦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嫉妒如同藤蔓般纏繞住了他的心靈,日益壯大。
嫉妒的魔爪漸漸伸展至張浩的行為與思維中,他開始頻繁地挑刺林逸凡的研究成果,公開質疑其學術誠信,私下則四處散佈流言蜚語,試圖抹黑對方的形象。
他的行為越來越極端,甚至不惜利用職權,試圖阻礙林逸凡的專案申請與晉升機會。
然而,這一切非但未能削弱林逸凡的地位,反而使他在同行中贏得了更多同情與支援,這讓張浩感到愈發挫敗,嫉妒之心燃燒得更加熾烈。
在一系列失敗的嘗試後,張浩的精神狀態到達了崩潰的臨界點。
他開始陷入深度的自我否定,認為如果不能成為像林逸凡那樣的人物,那麼這個世界對他而言毫無意義。
絕望之中,他策劃了一系列針對林逸凡的報復計劃,意圖徹底摧毀對手的職業生涯乃至私人生活。
此時的張浩,已經失去了理智的束縛,隻身墜入了嫉妒與仇恨構建的黑洞,看不到任何回頭的可能
當嫉妒與怨恨佔據了心靈,人往往會做出一些極端且不可逆轉的舉動,這些舉動往往不僅傷害他人,也會反噬自身。
張浩,一位原本有著光明前途的學者,因對林逸凡的深深嫉妒,踏上了一條充滿報復與自我毀滅的道路。以下是他採取的一些報復行動,以及這些行動所帶來的後果:
張浩首先瞄準了林逸凡的學術聲譽,開始在網路上匿名釋出有關林逸凡研究成果存在嚴重錯誤的資訊,試圖引發學界對其學術誠信的質疑。
短期內,這些言論確實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但很快就被證實為惡意誹謗。林逸凡的支持者們站出來為其辯護,反而增強了他的公眾形象,使得張浩的努力適得其反。
在學術攻擊未果後,張浩轉向了更加陰暗的手段,包括髮送恐嚇郵件給林逸凡和他的家人,以及在社交媒體上散播未經證實的私生活謠言。
這樣的行為觸犯了法律邊界,警方介入調查,儘管暫時未能鎖定具體責任人,但張浩的行為已經開始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
張浩利用自己在學術委員會的位置,試圖阻止林逸凡的論文發表,並在會議上公開質疑林逸凡的專業能力,試圖在職業道路上設定重重障礙。
這些舉動不僅未能達到目的,反而暴露了他的偏執與不公正,同事與領導對他的評價急劇下降,他的職位變得岌岌可危。
當所有正規途徑均告失效後,張浩開始採取更加危險的行動,包括跟蹤林逸凡,甚至在其實驗室裝置上動手腳,製造事故。
深夜,月色下的校園格外寧靜。張浩戴著黑色手套,手持精密工具包,悄悄接近林逸凡所在的研究樓。
他知道,這裡是林逸凡最重視的地方,承載著他的科研心血與未來希望。張浩的目標,是潛入林逸凡正在進行的一項關鍵實驗區域,篡改實驗裝置的關鍵引數,以期造成看似自然發生的故障,從而釀成重大事故。
實施階段:技術的濫用進入實驗室內部,張浩迅速定位到了實驗的核心裝置。利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