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文言文(第2/6 頁)
我愛我,在英語中是i love ,而不是i love i。
而如果用春秋戰國時代的漢語表達應該是:吾愛我。】
彈幕區:
〖難道不應該是l love yself?〗
〖這句好像翻譯成我愛我自己吧。〗
〖我愛我和我愛我自己有區別嗎?〗
〖沒區別嗎?〗
〖快去大學請語言學家!〗
……
【先秦漢語中的汝就是第二人稱的主格,爾則是賓格。
以“你愛我,我愛你”為例。
用先秦漢語來說就變成了:“汝愛我,吾愛爾。”】
彈幕區:
〖沒文化,功底太淺了。〗
〖人家是為了方便你理解而已。〗
〖真要解釋清楚,直接上論文,你又說看不懂!〗
〖你功底深,你去做個影片唄。〗
〖讓人看,還不許讓人指出錯誤?〗
〖鍵盤俠!〗
稷下學宮。
有遊俠問道:“這是罵人的話吧?”
“結合評論來看,應當是。”
“怎麼能侮辱俠!”
遊俠憤憤不已,卻引來法家譏諷:“俠還需要侮辱嗎?”
遊俠群體說好聽點叫為了心中道義,行俠仗義!
說難聽點不就是無法無天?
法家最討厭這種不遵守法律、視法律為無物的群體。
“拔劍,吾要與你決鬥!”
法家弟子笑道:“稷下學宮,不可善動刀兵!”
,!
“你大可以遵從你心中的道義,視此律為無物,給我來上一劍。”
“嘖嘖嘖……但遊俠群體從今往後怕是再不能入此門了。”
以大義壓人可不是儒家絕學,各家都會。
殺他,為遊俠正名,但絕了群體之路。
不殺,不符合遊俠作風。
遊俠思索良久,面露狠色威脅道:“你最好一輩子待在學宮!”
【此後隨著語言的演變,上古漢語中區分主賓格的語法現象逐漸消失,各大方言最終也都基本只剩下了一個對應的人稱代詞。
大部分方言都是隻剩下了我和你這兩個代詞,但很多南方方言,比如閩南語就是用汝來指代你。
由於先秦漢語有很多不同的代詞,“朕”就是表示第一人稱我的其中一個,只不過跟我和吾比起來,“朕”字的意思更尊貴。
朕字應當是貴族專用。
屈原的《離騷》中就出現了朕皇考曰伯庸。
如果一個人用朕自稱,那其實更像現代漢語裡的本大爺、本老爺,本質上類似劉邦愛自稱乃公一樣。
只不過乃公是民間百姓用,朕是貴族用。
《離騷》皇考的意思是父親,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你們都聽好了,本大爺的父親叫伯庸。】
秦朝。
“……”嬴政突然理解彈幕所說的功力淺是何意了。
“解釋的也太粗俗了吧。”
“朕之一字,非各國王室不可用。”
“屈原乃是楚王后裔!”
漢朝。
劉邦:“乃公這事後人都知道?”
彼其娘之,這都記進史書,誰幹的?”
【其實那些在我們現代人如果不借助翻譯就是一團漿糊的《論語》,在當時的人看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大白話,由於之後語言的變化,才導致我們今天閱讀文言文的難度如此之高。
比如以《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為例。
其中“夫”是語氣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