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4/5 頁)
處顯得道德高尚,所以反而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乘修道的人是無為的,一切依照自然發展規律去作,所以說無為而無所不為。下乘修道的人喜歡自作主張,認為有人為的措施是必要的,所以反而違背了自然規律。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最好的仁術是廣泛施仁,所以無所不為。最好的義行是廣泛舉義,所以都是人為的行為就是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最好的禮制是廣泛教化禮儀,都是一些表面現象,所以沒有人響應,乾脆被伸手把它扔掉了。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所以先有道而後有德,先有德而後有仁,先有仁而後有義,先有義而後有禮。所謂禮是由於人心、忠心和信義淡薄才制定的,社會開始混亂才制定出來的。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認識事物之初,只是事物外表的感性認識,所以認識事物都是從愚昧開始的,換言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識時務的人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探索更深層次的奧秘,而不能邯鄲學步只知道表皮的東西。因此要去其糟泊取其精華。
筆者感悟
老子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老子在本章裡闡述了“學無止境”和“華而不實”的辯證關係。
學無止境的故事不勝列舉。我們重點來說說華而不實的故事,華而不實就是光開花不結果的意思,泛指那些學而不精卻“半罐子水響叮噹”的人。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劉備看馬謖。馬謖極聰明但華而不實。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問諸葛亮對馬謖的看法,諸葛亮還認為馬謖通曉兵法,精明強幹,是個人才。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終無大用。後來諸葛亮還是啟用馬謖去守街亭。馬謖死啃兵書,硬背教條,不聽從有實踐經驗的王平的勸告,終於痛失戰略要地,被諸葛亮揮淚斬首。
宋襄公和楚國軍隊在泓水之濱交戰。宋兵已經安排好陣勢,楚軍還沒有渡河。右司馬向宋襄公獻計道:“楚軍多而宋軍少,趁他們正在過河尚未列隊時發動突然攻擊,那麼他們必敗無疑。”宋襄公說:“我聽得君子講:‘雙方交戰。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擒捉頭髮斑白的老兵,人處險地,不推他跌下深淵,人處困境,不逼他走投無路,不進攻尚未列成陣勢的隊伍。’現在楚軍還未完全渡河,我們發動攻擊,這是不道德的。還是讓他們全部渡河擺好陣勢後,再擊鼓進攻吧。”右司馬說:“您不愛護我國的人民,讓國家受到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