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黃帝內經百病的病根 > 第十章 (7)中醫精髓:從脈診到五色診,全面洞察身體

第十章 (7)中醫精髓:從脈診到五色診,全面洞察身體(第1/7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港片:大佬的全球帝國斯萊特林的不要命小姐玩耍三國綜漫:原來是賽亞人啊綜影視七公主的穿越之旅盜墓!穿成瞎子弟弟,網戀花兒爺天道崽崽一掐指,滿朝權貴全慌了原神對比:這個旅行者實力逆天功高震主要殺我,我造反你後悔啥三叔是劉邦我靠廚藝在異世發家致富娶夫郎一人中的武當小師叔明末大文魁密謀造反二十年,皇帝以為我在擺爛大清:朕不會再做傀儡皇帝!媚娘,我是假太監,你還讓我侍寢三國之江山無限我的食客來自歷史華興傳奇港綜:小弟靚坤,最強幕後大佬!

在古代中醫的理論體系中,“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沈,可以指別”描述的是透過切脈來辨識脈象的不同特徵,如脈體的大小、滑利與澀滯、浮於表面還是沉於深層,這些細微的差別能夠反映出人體內部氣血執行的狀態以及臟腑的功能狀況。這一技藝,需要醫者長期實踐積累,方能指下生輝,精準辨析。

“五臟之象,可以類推”,則是基於中醫藏象學說,透過觀察外在表現(如脈象、症狀、體徵等)來推測內在五臟的功能狀態及病理變化。這是一種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反推整體的系統思維方法,體現了中醫“司外揣內”的診療智慧。

“五臟相音,可以意識”,指的是中醫五音診病法,認為人體五臟與五音(宮、商、角、徵、羽)之間存在對應關係,透過觀察或聆聽人的聲音,可以間接瞭解五臟的健康狀況。這種診斷方式雖不常見於現代臨床,但在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反映了中醫對人體聲音與內在臟腑聯絡的深刻認識。

“五色微診,可以目察”,即中醫望診中的色診,透過觀察面部或其他部位面板色澤的細微變化,來判斷氣血盈虧、臟腑虛實等健康狀況。五色(青、赤、黃、白、黑)分別與五臟相應,是中醫望診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至於“能合脈色,可以萬全”,則是強調將脈象、色澤等多種診斷資訊綜合起來,進行全面分析判斷,以達到準確診斷、有效治療的目的。這體現了中醫診斷學中的“四診合參”原則,即透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綜合收集資訊,確保診斷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綜上所述,中醫診斷學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的學問,它不僅僅依賴於單一的診斷手段,而是強調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以達到“萬全”之境。這也正是中醫的魅力所在,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和探索。

在中醫理論中,“赤脈之至也,喘而堅”這一描述,通常與人體血脈的異常表現相關。這裡的“赤脈”,可以理解為體表可見的充血或紅腫的血管,尤其是當它們呈現出異常堅硬且伴隨有喘促症狀時,往往提示著體記憶體在某種病理變化。

“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這句話不僅是對一位患者病情的精準概括,也是中醫望診與切診智慧的結晶。

“積氣在中”,簡而言之,就是體內有氣體滯留、流通不暢的情況。在中醫看來,人體的氣血執行應當如同自然界的河流一般,順暢無阻。然而,當情志不暢(如長期焦慮、抑鬱)或飲食失調(如暴飲暴食、飲食偏嗜)時,就可能導致氣機阻滯,形成“積氣”。

這種氣滯不僅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還會對脾胃等臟腑的運化功能造成干擾。脾胃乃後天之本,主管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一旦其功能受損,就會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這些症狀看似平常,實則是體內氣血失衡的重要訊號。

至於“心痺”一詞,它並非單指心臟本身的病變,而是中醫中廣義的“痺症”之一。痺症,意指氣血痺阻不通所引起的病症,其症狀可能涉及多個臟腑系統。在這裡,“心痺”更多地是描述了一種由於氣滯血瘀而導致的心胸不適、氣血不暢的狀態。它可能表現為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體內氣血的失衡與痺阻。

“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心痺這一中醫病症的複雜成因。首先,我們來逐一解析這句話中的關鍵詞。

“外疾”,在中醫理論中,通常指的是外界環境中的致病因素,如風寒暑溼燥火等六淫之邪。這些外界因素,如同自然界的變幻莫測,時刻考驗著人體的防禦機制。一旦人體正氣不足,或防禦出現漏洞,這些外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引發疾病。

“思慮而心虛”。這裡的“思慮”,指的是人的思維活動,包括思考、擔憂、憂慮等

目錄
愛哭的夫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