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6)揭秘五決:頭痛巔疾、目冥耳聾,病因何在?(第3/4 頁)
們就稱之為“下實”。具體來說,邪氣積聚可能是由於外感病邪的侵入,或者體內痰、溼、瘀血等病理產物的堆積;而氣血壅滯則可能是由於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勞逸失度等因素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調,使得氣血執行不暢,進而在下焦形成壅滯。
我們再聊聊“上虛”。上焦則主要指的是心、肺、頭面等臟腑和部位。當這些臟腑出現氣血不足或功能減弱時,我們就稱之為“上虛”。氣血不足可能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久病耗傷等因素導致的;而功能減弱則可能是由於臟腑本身的功能衰退,或者由於下焦邪氣上擾、氣血逆亂等因素導致的上焦臟腑功能受損。
“下實上虛”這種上下失衡的狀態,在中醫看來,是導致多種疾病的重要原因。因為下焦的邪氣積聚或氣血壅滯,會阻礙氣血的正常執行,使得上焦得不到充足的滋養和濡潤;而上焦的氣血不足或功能減弱,又無法有效地抵禦外邪的侵襲和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使得疾病得以滋生和發展。
“過在足少陽厥陰”,這裡明確指出了與病症相關的經絡。足少陽指的是膽經,足厥陰則多指肝經。這兩條經絡的病變,尤其是肝經的病變,與上述的目冥耳聾、下實上虛等症狀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肝主疏洩,調暢氣機,若肝氣鬱結或肝血不足,就容易出現上述症狀。
這句話描述的是一種由於足少陽厥陰(主要是肝經)功能失調,導致下實上虛、目冥耳聾等症狀的病症。其病機複雜,涉及多個臟腑和經絡的病變,治療時需綜合考慮,辨證施治。
當我們遇到“腹滿_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這樣的中醫症狀描述時,首先要做的是仔細解析這些詞彙背後的醫學含義,並結合中醫理論進行解讀。
“腹滿脹”顯然是指腹部脹滿不適的症狀,我們暫且理解為“滿”或“脹”的強調。在中醫裡,腹滿脹往往與脾胃功能失調、氣機不暢有關。
“支膈胠脅”則是一組較為複雜的症狀描述。其中,“支”字在此處可能作支撐、脹滿解;“膈”指膈肌,也泛指胸腹腔之間的分界;“胠”通常指腋下肋骨部,有時也泛指胸脅部;“脅”則明確指胸脅兩側。因此,“支膈胠脅”可以理解為胸脅部脹滿不適,甚至可能伴有支撐感或疼痛感。
“下厥上冒”則是一種上下氣機逆亂的表現。“下厥”指下肢逆冷,可能是由於陽氣不能下達所致;“上冒”則可能指頭目眩暈,感覺氣血上衝,這往往與肝氣上逆、胃氣上逆或氣血不足等因素有關。
最後,“過在足太陰陽明”指出了病變的經絡歸屬。足太陰指的是脾經,足陽明則指的是胃經。這兩條經絡都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且它們循行於胸腹部,與上述症狀的發生有著直接的聯絡。
綜合以上分析,這句話描述的是一種由於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氣機不暢,進而出現腹部脹滿、胸脅脹滿不適、下肢逆冷、頭目眩暈等症狀的病症。其病變主要責之於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功能失調。
在中醫治療中,針對此類病症,通常會採用調理脾胃、疏通氣機的方法,如使用健脾和胃、行氣消脹的中藥,或結合針灸、推拿等中醫外治法,以達到恢復脾胃功能、緩解症狀的目的。
當我們談論“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這樣的中醫症狀描述時,實際上是在探討一種涉及呼吸系統與經絡系統的複雜病理狀態。
首先,“咳嗽上氣”是症狀的直接表述,指的是咳嗽並伴有呼吸急促或氣喘的現象。這在中醫裡通常與肺的功能失調有關,因為肺主氣司呼吸,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當肺氣不利,宣降失常時,就會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
“厥在胸中”則進一步描述了症狀的部位和性質。“厥”字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