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9)黃帝岐伯對話錄:揭秘疾病發展與變化的奧秘(第2/3 頁)
和臟腑造成損害。
具體來說,風熱相合會耗傷津液,這是因為熱邪具有蒸騰的特性,能夠加速體內水分的蒸發和消耗。同時,熱邪還會灼傷胃陰,胃陰是胃腑內的一種滋潤物質,對於維持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一旦胃陰受損,胃的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出現多食易飢的症狀。這是因為胃火亢盛,導致胃的蠕動和消化能力增強,但同時又因為津液不足,無法形成足夠的營養物質供身體吸收,所以患者雖然吃得多,但身體卻日漸消瘦。
這種由風熱相合、耗傷津液、灼傷胃陰所引發的病症,在古代醫籍中多被歸類為消渴病中的中消。消渴病是一種與現代醫學中的糖尿病有一定相似之處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等症狀。雖然中醫的消渴病與西醫的糖尿病在病因、病理和臨床表現上有所差異,但兩者在“消”和“瘦”這兩個症狀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風邪侵入人體後,它不僅會擾動氣機,導致氣機逆亂,還可能進一步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疾病,其中之一便是癲癇。
癲癇,在中醫中屬於神志異常的疾病範疇,其發病機理與風邪擾動氣機、肝風內動密切相關。當肝風內動時,肝的疏洩功能失常,氣機逆亂,進而影響心神,使神明失守。神明失守,則人體的神志活動就會受到影響,出現神志異常的表現,如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識喪失等,這便是癲癇的典型症狀。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癲癇是一種由腦部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引起的短暫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雖然中醫與西醫在癲癇的認識和治療上存在差異,但兩者都認識到了癲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中醫的治療中,針對癲癇的病因病機,通常會採用平肝熄風、安神定志等方法進行治療。透過調整人體的氣機,恢復肝的疏洩功能,使心神得以安定,從而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我們來聊聊風邪與肝的關係。在中醫理論中,肝屬木,主疏洩,喜條達而惡抑鬱。風氣通於肝,意味著風邪容易侵犯肝臟,影響肝的疏洩功能。當風邪侵入肝臟,會導致肝氣鬱結,疏洩不暢,進而引發一系列病理變化。
我們再看看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在這裡的應用。五行中,木克土,肝(木)與脾(土)之間存在相剋關係。當肝木過旺時,就會克伐脾土,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脾胃是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人體提供營養物質。一旦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失職,水谷精微就不能正常輸布到全身各處,反而下注腸道,形成飧瀉病。
飧瀉病,在中醫中是指因脾胃功能失調而引起的慢性腹瀉。患者往往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質地稀薄,甚至如水樣,伴有食慾不振、腹脹、消瘦等症狀。這與現代醫學中的慢性腹瀉在臨床表現上有一定相似之處。
因此,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醫透過風邪與肝的關係,以及五行相生相剋理論,深刻地揭示了飧瀉病的發病機理。在治療上,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採用疏肝健脾、調和氣血等方法,以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療飧瀉病的目的。
風邪作為一種外感病邪,其致病特點多樣且複雜。當風邪客於脈,即風邪侵入人體的血脈之中,若留而不去,就會與血脈中的氣血相互搏結,導致氣血凝滯、執行不暢。這種病理變化進一步影響到肌膚的滋養,使肌膚失養而出現各種病變。其中,癘風病便是一種由風邪夾毒侵入血脈所引發的嚴重傳染病。
癘風病,在古代多指麻風病。這是一種由麻風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麻風病不僅會導致面板出現斑疹、結節、潰瘍等病變,還會侵犯神經、骨骼和內臟等多個系統,造成嚴重的身體損害。在古代,由於醫療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