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7)中醫精髓:從脈診到五色診,全面洞察身體(第2/7 頁)
。適度的思慮是人類智慧的體現,但過度思慮則會對身心健康造成損害。這裡的“心虛”,並非字面意義上的心臟虛弱,而是指心神不寧、情志內傷等更深層次的心理狀態。當人的思慮過度時,心神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與滋養,就會導致心虛。心虛狀態下,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減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襲。
因此,“故邪從之”這一結論便水到渠成了。當人體處於心虛狀態時,原本能夠抵禦外邪的正氣變得虛弱,外邪便有機可乘,侵入人體並引發疾病。在心痺的案例中,這種外邪的侵襲往往與心虛狀態相互作用,形成惡性迴圈,加重病情。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這一描述,涉及到了中醫對於脈象及病理機制的獨特認識。白脈,在中醫經典文獻中,有時特指人體的經絡系統,尤其是與氣血執行密切相關的部分,但在此處,結合後文的描述,我們可以理解為與肺臟功能及氣血狀況相關的脈象表現。
“喘而浮”,意味著脈象表現出喘促而浮動的特點。喘促,可能暗示著氣息的不穩,與肺臟功能異常有關;浮動,則通常表示氣血向外發散,或正氣外洩,或是邪氣上擾。這種脈象往往提示著上焦(心肺)的病變。
“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進一步闡述了肺痺的病理機制。上虛,指的是心肺部位的氣血虛弱;下實,則可能是指肝腎等下部臟腑功能相對亢盛,或是氣血鬱滯於下。這種上下的失衡,往往導致氣機不暢,積氣於胸中,進而出現驚悸等症狀。積氣在胸中,不僅影響肺臟的呼吸功能,還可能導致心神不寧。
“名曰肺痺”,是對上述症狀的總結性診斷。肺痺,即肺臟痺阻不通,是中醫中對於肺部疾病的一種概括性描述,其症狀可能包括咳嗽、喘息、胸悶、胸痛等。
“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這句話便是對肺痺病因之一的高度概括與精準描述。
首先,我們來聊聊“寒熱”。在中醫理論中,寒熱不僅僅是體溫的簡單變化,更是人體陰陽失衡的重要表現。外感風寒暑溼燥火等邪氣,或是內傷情志、飲食等因素,都可能引發陰陽失衡,從而導致寒熱症狀的出現。這種寒熱,既是疾病的表現,也是疾病發生髮展的重要因素。
接下來,我們聚焦“得之醉而使內也”。這裡的“醉”,顯然是指過度飲酒的狀態。酒精,作為一種具有強烈刺激性的物質,其攝入過量會嚴重干擾人體的氣血執行。在中醫看來,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其執行有序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狀態。過度飲酒後,酒精的作用導致氣血執行紊亂,正氣受損,從而使得人體對邪氣的抵抗力大大降低。
“使內”,則是指邪氣得以侵入內部臟腑的過程。在正氣受損、氣血執行紊亂的背景下,原本在外徘徊的邪氣便有機可乘,侵入人體內部,特別是肺臟這一與外界環境直接相通的臟腑,從而引發肺痺等病變。肺痺,作為中醫中的一種病症,其症狀可能包括咳嗽、氣喘、胸悶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肺痺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病因涉及外感邪氣、內傷情志、飲食失節等多個方面,其症狀則表現為脈象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悸、胸中積氣等。治療時,需根據具體病情,採用宣肺理氣、活血化瘀、調和陰陽等方法,以恢復肺臟的正常功能。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這一描述,蘊含了豐富的醫學內涵。青脈,通常指的是人體表面顏色偏青、質地較硬的血管,這些血管往往與肝臟的功能狀態密切相關。當青脈呈現出“長而左右彈”的特徵時,意味著它們不僅長度較長,而且在觸控時能感受到明顯的彈性波動,這通常提示著肝臟及其相關經絡的氣血執行異常。
在中醫古籍的浩瀚海洋中,“有積氣在心下,肢胠”這句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為我們揭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