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不搞文人相輕,要依靠集體綜合功能。( 四 )要淡化“官”念,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 五 )知識要不斷更新。( 六 )要艱苦奮鬥。
申懷忠就是你們學習的榜樣!願我們的企業湧現出更多的申懷忠!
“幹出成績是你們的,幹出問題是我的!”(1)
何大福在金箔廠“橫衝直撞”,口號是“堅定不移走改革之路”,打出的旗幟是“振興金陵金箔”,加上他又是“一把手”,弄得李雄關一夥反對派也無可奈何。一方面廠裡的大部分職工和外來的新興力量都跟著何大福走,另一方面何大福也確實使金箔廠“起死回生”了,繼1984年圓滿完成了天安門四十萬張金箔的“政治任務”,得到了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錦旗表彰之後,整個金箔廠步入了良性迴圈軌道,職工中群情激昂、意氣風發,生產工作蒸蒸日上。1985年國慶節前夕,何大福又策劃了一場職工書法展覽,他親筆書寫了一個條幅:“希望之路”。四個遒勁飽滿的顏體大字,貼在書法展覽的榜首。這幾個大字雖然不能跟名家書法相比,但是對一個沒有什麼文化氛圍的小作坊企業來說,卻是“驚世駭俗”。職工們看到這幅書法,佩服道:“想不到何書記還有這兩把刷子!”何大福笑著,玩了一把幽默:“哈哈,原來三把呢。從化工廠調過來,丟了一把,現在只剩下兩把了。”大家笑得前仰後合,都說:“這下金箔廠真的有希望了!”
可是,李雄關一夥還是不肯改弦更張。嚴重的個人主義作祟,使他們很難從內心深處融入到這場改革浪潮中來,成了新時代的“智叟”。他們自己不當演員,不當球員,卻熱衷於當觀眾、當裁判。何大福前進路上每有動作,都成了他們這班人“評頭論足”的“目標”,一有機會,他們便射來一支支冷箭,令何大福防不勝防。
1985年底,金箔廠又進了一個人。此人是一名大專生,後來成為金箔廠的副廠長,名叫楊春。他原來是分到金東縣另外一個工廠去的,得知“金箔梁山聚好漢”,硬要鬧著投奔金箔廠。人事部門本來都是隨手劃劃的,當即同意了。對於這位金箔廠有史以來第一位分來的大專生,何大福如獲珍寶,立即將此事排在當年金箔廠十大新聞頭一條,何大福對楊春更是培育有加。先是放在生產車間學習鍛鍊了幾個月,要求他掌握生產工藝、操作流程、規章制度、管理辦法;接著便安排他在管理科室,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去實習;實習結束後,何大福安排他在供銷科任副科長,負責原材料採購。那時馬國富已近退休年齡,何大福有意讓楊春接馬國富的班。
當時的中國,所有物資都還“緊缺”,買物資要請客送禮,跟後來買物資“拿回扣”完全是兩碼事。那陣子,楊春磕頭作揖為廠裡買這買那,盡職盡力,幹得還不錯。開始,廠裡有人擔心他年輕沒經驗,怕他幹不好,後來見他幹得不錯,大家都不再作聲。何大福認為他文化高、腦子靈,又有積極性,本意是讓他鍛鍊鍛鍊看看。結果,楊春很快適應了,何大福也高興。
誰知,楊春卻幹了一件震驚全廠的大事,讓金箔廠稍顯平靜的局勢又突然緊張起來,也讓何大福剛剛寬鬆了一點的生存空間再次陷入了危機四伏的境地。
楊春到外面採購輔助材料,有時人家鬧著請客吃飯,他只得照辦。花錢不多,二十元、三十元。有時為了求人辦事,帶點土特產,也是花錢不多,二十元、三十元。可時間一長,出差補助費不夠抵衝,竟積累了二千多元虧空賬,財務報銷不了,楊春個人工資也不夠貼。這樣,財務借款超期還不了賬,這下急了!偏巧,廠裡維修打箔機多餘下來一些廢鋼廢鐵和其他車間剩下來的一些廢紙廢料,被一個收廢料的收去了,正好價值有2000多元。楊春心想:我買東西花錢也是為公家,這廢料收入也不用走大賬,兩相抵衝,正好,簡直是解決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