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可知齊書!(6k)(第4/6 頁)
帝退位,次年……功散身死。
環繞在方天鬼神戟上的無數鬼神,彷彿皆在嘆息。
姜述道:“只有四個字。”
重玄遵道:“只有四字。”
齊武帝一生輝煌,一生風流,一生留下無數的故事,關於他的死,在齊國的史書上,只是粗略地一筆帶過。
此中當然有隱情,有史書不可載之悲聲。
姜氏皇族當然要記得,齊武帝當年趁著暘國覆滅,東域大亂的絕佳時機,完成復國大業。當年雄心壯志,要結束東域亂局,橫掃諸方,也是難有一敗。
其掌權不足百年而退位,是在日出九國及南境夏國、韶國的聯手壓迫下,不得不退。
不是這十一個國家有多麼了不起,是在東域亂局的背後,所屹立著的三尊龐然大物——
景國、牧國、楚國。
三大霸國,皆有意東圖。好不容易等到了暘國轟然崩塌的這一天,他們怎麼可能容許又一尊龐然大物起身?
紅顏知己遍天下,最有可能統合東域的齊武帝,就成為他們第一個要抹掉的目標。
在三大霸國的默契之下,彼時齊國所結下的盟友,全都保持了沉默。齊國所面對的敵人,一個個兇焰張熾。其中韶國國君更是齊武帝的結義兄弟,卻在陣前倒戈……
齊武帝每戰當先,七戰七捷,打退了十一國聯軍,守住了齊國邊境,未失土一寸。而後主動議和,邀請景、牧、楚三方使臣見證,以自己退位為條件,換取諸國退兵。
稱曰:“大國氣象,重在黎民,豈於蠅利!上國東來,不為東域,為東域之寧也。今止兵戈,永為此好,以見上國之德。”
此即“淄河之盟”。
接下來的事情便不在史書中記載,只秘傳於歷代齊君。
齊武帝退位前召來太子,對他說了三件事——
第一,我退位之後,景、牧、楚三國在東域必有一戰。此戰若有結果,擇其勝者而附之。此戰若無結果,則可靜待天時。
第二,韶國必滅於夏,當提前佈局。
第三,我將死。
只此三件,別無他言,卸冠而走。
他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齊惠帝,一生在位,兢兢業業,與民休息。終惠帝一朝,始終以柔和的政治姿態,高超的政治手腕,遊走在諸強之間,不曾參與任何一場爭霸戰爭。
當然,齊惠帝也因此聲名不顯,其歷史作用和歷史功績,被歷史低估——這也正是他所求。
齊武帝所言的三件事情,後來全都應驗。
他退位之後,三大霸國果然下場,在東域一場亂戰,打得日出九國報團取暖,都差點重聚為“暘”——“天雄會盟”都在事實上已經召開了,三大霸國趕緊停戰,各自退兵。
失去了外力壓迫的日出九國,也在各家心思及外力挑撥下,沒能重歸——那是陽國在歷史上最接近統一東域的時刻,此後再未有過。
三大霸國也再沒有在東域親自下場,而是轉為代理人戰爭,九國彼此又爭,東域迎來了長期混亂的局面。
齊武帝退位後不過三十年,韶國便為夏所滅。
至於武帝當年身死的具體過程,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留在史書上的,只有簡簡單單的“功散”二字。
多少波瀾壯闊,驚心動魄,多麼雄才大略,豪傑懷憾,落在史書上,一筆而已。
天妃聞此,不免感懷。但只道:“今日之後,史載不同!”
歷史將會改變,史書自然也要重寫——在過去已經重寫。
就像“凰九類,德不違”,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今日大齊天子姜述,問齊史於重玄遵,就是要在事實上更易此章,《齊書》上的這一頁,當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