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3/4 頁)
籌款力度,才能應付新一屆領導班子的需求,儘量滿足他們的需要。
新要員的家鄉在九峰縣白鸛村,為了滿足他的需要,齊老師立馬變臉,將專案從宣統縣轉移到九峰縣。
首先,派了餘哥和尹懋到九峰縣救災,也就是說,先入為主的,就是餘哥,餘哥的關係和齊老師沒有辦法說,看來,過年送雞奏了效,起了作用。因此,餘哥得到重用。自從在歸州提出意見,一開始沒讓餘哥參與到專案中來,讓德志佔了鰲頭,以後人家歸州縣民委一直承認德志而不承認餘哥和伊妹,每次開會,餘哥就要拿這事說事,弄得齊老師印象非常深刻,每次做什麼,都先想到他,要他去做,免得他在背後說個沒完沒了的。
更重要的是,他送的雞,不能白吃,要不然,又如何教別人心靈雞湯呢?
餘哥和尹懋在九峰救災,和九峰縣民委建立了好的關係,這下子餘哥沒有意見了,應該走到哪裡,都受他們歡迎才是。
九峰的救災結束,他們又返回了宣統,然後結束宣統的專案,驗收。德志的水杯也遺忘在宣統縣村支書家裡,很是遺憾,不過,他打電話給支書,說水杯不要了,只當是一種紀念。
宣統縣民委的主任很支援基金會的工作,主任也很夠意思,先解決弟兄們的家鄉村的缺水問題,這樣就做了一年多,等到想要解決自己家鄉村的飲水困難時,省裡的大員調換,專案也跟著變化,沒辦法,宣統縣民委主任的家鄉村,就沒辦法照顧了,很遺憾,可是,他仍然抱著希望,希望他們再回去。
話雖這麼說,可無法實現,除非換了齊老師,或者還有可能繼續在宣統做專案,如果不換,永遠做不了專案。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正是這事的寫照,總之專案是堂而皇之地要落實到九峰縣了。
考察就不用說了,那是走走過場。
九峰的東部,就是漢人聚居區,越接近漢人區,問題越複雜。倒還不如少數民族地區單純。越是複雜的地方,做專案越難。
專案大方向已經定下來,不容改變,只要那位九峰縣白鸛村出去的省裡的大員不離開位置,專案肯定不會離開。現在的社會,非常現實,別抱著幻想,太陽會從西邊升起,只要傻瓜才會認為人都是大公無私的,這種說法只有在童話故事裡才有。哄三歲小孩子還差不多。因此。現在的家長不敢講童話,因為童話和現實相差甚遠,根本達不成一致。
一方面教孩子要做好人、做好事、懂禮貌,另一方卻做惡人、做壞事、粗魯無禮。怎樣才能讓孩子效法呢?言傳身教非常重要。可惜。很多人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小人。
大方向已經定了,就看落實到哪個村了。
考察就是去縣裡推薦的村子去看看。看是不是真的貧困,是真的缺水嗎?能推薦上的村子,肯定是有前途的村,稍微幫扶一下,就能起來。而在其他地方,自然資源惡劣,人們住的地方交通不便,許多東西運不出去,外面的東西進不來,因此,想要發展一個專案,非常困難。其他村民,等靠要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自力更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稍微有點錢的人,真是太少了。
考察也是走過場,沒有超出縣裡推薦的村,要是到別的村,恐怕還不行,不經過縣裡,是不允許到其他村的,即便那個村特別有需要,特別特別困難,也不能去。
離開宣統到九峰,是**裸地巴結領導,而始作俑者,就是齊老師。她根本不給宣統一次機會,直接地、徹底地、絕對地從宣統到九峰,只因九峰縣白鸛村出了一個非常珍貴的人物。
宣統縣的人沒有任何辦法可想,如今的基金會已經完全被政府控制,哪怕政府不出一分錢,也要跳出來指手畫腳,不給基金會張揚主基督的名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