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5 頁)
百姓負擔的問題並沒有發生,反而擁軍的熱情高漲。木料從範縣透過瓠子河運輸到東阿,然後東阿的木匠們就開始按照寇邵的圖樣開始熱火朝天的工作,劈鑿木頭的聲音日夜不絕。
拋石機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了,相傳拋石機發明於周代,叫“拋車”。據《范蠡兵法》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石彈出現更早,也就是先有“彈”後有“機”。又稱“礟”,後又稱“砲”。 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槓桿,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繫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槓桿原理將石塊丟擲,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李信攻楚,楚軍項燕秘密準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泰山壓頂般的砸向秦軍。
拋石機通身用木料製成,砲架上方橫置一個可以轉動的軸,固定在軸上的長杆稱為“梢”,起槓桿作用。只有一根木杆的稱為“單梢”,設多根木杆的叫“多梢”,梢越多,可以拋射的石彈就越重、越遠,古代砲梢最多可達13梢。一般砲梢長約2.5~2.8丈。梢的一端繫有“皮窩”,內裝石彈,另一端系砲索,長約數丈,小型砲的砲索在 1~10條不等,大型砲多達百條以上,每根砲由 1~2人拉拽。拋擲石彈時,先由一人瞄準定放,拉索人同時猛拽砲索,當砲梢系索一端猛落的同時,另一端的皮窩迅速甩起。石彈借慣性猛地丟擲,射程可達數百步。
這種拋石機是牽拉式的,發射的時候需要幾十名士兵同時拉動砲索,這無疑對士兵的默契程度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試想一下,要幾十人同時開始發力拉砲索是需要多麼默契的配合。另外有一種更加先進的配重式拋石機,不過製作工藝要求比較高,不是鄉下木匠能製造出來的。
經過連續幾個晝夜的努力,東阿的木匠們終於建造出了二十多架的拽索式拋石機。當這些巨大的木疙瘩出現在倉亭戰場的時候,漢軍和黃巾計程車兵們都好奇的看著這些靜靜趴在地面上的龐然大物。
“我最後再說一次,等一下我會喊一、二、三,當我喊道三的時候,你們要用全力拉動繩索,同時要拼命的向後跑,明白嗎?”
“諾~”
二十多架拋石機整整排放了長達二百多米的戰線,寇邵不得不騎著馬從戰線的這一頭跑到那一頭。“我喊到三的時候你們就一起拉繩索,明白了沒有?”寇邵大聲的喊道。
“諾~”漢軍士兵們大聲的回應,寇邵在渠丘山戰役的表現為他在漢軍中贏得了不少的威望。
“好,開始試射~~”寇邵抽出佩刀,高高舉起指向天空,“一、二~~三~拉~”
嘎嘎嘎~~呼~呼呼~~漢軍士兵們開始奮力的拉動繩索,“用力拉啊~~”隨著木質轉軸和軸窩摩擦發出的嘎嘎聲,無數鍋盔大小的石塊飛向倉亭~~
“擊中它~”寇邵心情激動的用目光追逐著石塊。遺憾的是,這些寄託了寇邵和無數漢軍將士希望的石塊並沒有擊中倉亭的城牆,有三分之二連護城河都沒能飛過,三分之一雖然飛過了護城河卻也沒夠到城牆。
嗚~~漢軍中爆發出一陣失望的嘆息。這時皇甫酈馳馬來到陣前,策馬靠近寇邵小聲說道:“子德~真的沒問題嗎?叔叔他很擔心!”
寇邵此刻也象胸口被重重的錘了一下,但是寇邵並不死心,他抬起頭來大聲道:“剛才只是一次試射,大家對新的器械還不熟悉。我相信,我們這些大漢的好男兒是不會被這些小小的挫折打垮的~~來吧,我們再來一次~~漢軍威武!!”
“漢軍威武,漢軍威武~”軍士們高呼口號,再次為拋石機新增石彈,然後各個全神貫注的攥緊手裡的拽索。
“一~”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