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4 頁)
源〔7〕教授的「魯迅即教育部僉事周樹人」開其端,事隔十年,大家早經忘卻了,這回是王平陵〔8〕先生告發於前,周木齋〔9〕先生揭露於後,都是做著關於作者本身的文章,或則牽連而至於左翼文學者。此外為我所看見的還有好幾篇,也都附在我的本文之後,以見上海有些所謂文學家的筆戰,是怎樣的東西,和我的短評本身,有什麼關係。但另有幾篇,是因為我的感想由此而起,特地並存以便讀者的參考的。
我的投稿,平均每月八九篇,但到五月初,竟接連的不能發表了,我想,這是因為其時諱言時事而我的文字卻常不免涉及時事的緣故。這禁止的是官方檢查員,還是報館總編輯呢,我不知道,也無須知道。現在便將那些都歸在這一本里,其實是我所指摘,現在都已由事實來證明的了,我那時不過說得略早幾天而已。是為序。
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九夜,於上海寓廬,魯迅記。
〔1〕《申報》舊中國出版時間最久的日報。一八七二年四月三十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商在上海創辦,一九○九年為買辦席裕福所收買,一九一二年轉讓給史量才,次年由史接辦。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以後,曾反映民族資產階級的抗日要求。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史量才遭國民黨暗殺後,該報重趨保守。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上海解放時停刊。《自由談》是該報副刊之一,始辦於一九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原以刊載鴛鴦蝴蝶派作品為主,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起,一度革新內容,常刊載進步作家寫的雜文、短評。〔2〕鬱達夫(1896—1945)浙江富陽人,作家。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一九二八年曾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著有短篇小說集《沉淪》、中篇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遊記散文集《屐痕處處》等。〔3〕黎烈文(1904—1972)湖南湘潭人,翻譯家。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起任《申報·自由談》編輯,一九三四年五月去職。〔4〕創造社新文學運動中著名的文學團體,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間成立,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鬱達夫、成仿吾等。它初期的文學傾向是浪漫主義,帶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郭沫若、成仿吾等先後參加革命實際工作。一九二七年該社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同時增加了馮乃超、彭康、李初梨等從國外回來的新成員。一九二八年,創造社和另一提倡無產階級文學的太陽社對魯迅的批評和魯迅對他們的反駁,形成了一次以革命文學問題為中心的論爭。一九二九年二月,該社被國民黨反動派封閉。它曾先後編輯出版《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洪水》、《創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物,以及《創造叢書》。〔5〕指黎烈文的《寫給一個在另一世界的人》。是一篇緬懷亡妻的文章,載於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五日《自由談》,後收入他的散文集《崇高的母性》。
〔6〕作者第一篇刊於《自由談》上的文章,是《「逃」的合理化》,收入本書時改題《逃的辯護》。
〔7〕陳源(1896—1970)字通伯,筆名西瀅,江蘇無錫人,現代評論派重要成員。曾任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教授。「魯迅即教育部僉事周樹人」,是陳源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發表的《致志摩》中說的話。
〔8〕王平陵(1898—1964)江蘇溧陽人,國民黨御用文人。這裡說的「告發」,見本書《不通兩種》附錄《「最通的」文藝》。〔9〕周木齋(1910—1941)江蘇武進人,當時在上海從事編輯和寫作。這裡說的「揭露」,見本書《文人無文》附錄《第四種人》。 中國監獄裡的拷打,是公然的秘密。上月裡,民權保障同盟〔2〕曾經提起了這問題。
但外國人辦的《字林西報》就揭載了二月十五日的《北京通訊》,詳述胡適博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