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仙俠小說 > 不明不白的成語 > 第31章 李贄2

第31章 李贄2(第1/2 頁)

目錄
最新仙俠小說小說: 吾有一本書在下,張逸哲我有一身詭術神通從乞丐開始斬妖除魔韓嘯天修仙傳:傲世蒼穹魔界九公主之洛哥傳我有一鼎煉妖壺封神之哪吒新傳重生之輪迴修仙傳仙孽的光芒純血鴻蒙訣這個遊戲王者明明超強卻過分謹慎聖皇轉世仙域情緣之紅塵劫難靈選風華凡行天路啟魔錄破丹爐助我成大帝瘋批仙子的追夫流程九州逍遙仙修仙,我降生於臨家

對於李贄的態度洪濤權當沒看見,自己年輕時和父親聊起某些道理也是這種態度。越是無知的人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想法當真理,因為他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它想法,也就無從去比較高低。

古人不是發明過一個詞嘛,叫做自大。古人還生動的比喻過,夏蟲不可語冰。和一個從來沒見過冬天的人描繪冰天雪地,他除了覺得滿嘴胡言之外還會認為對方是個大騙子。根本不去想有沒有可能真存在冬天,有沒有可能是自己錯了。

“……本朝以孝立國,以儒治國,怎可句句不離商賈之事!”很顯然,李贄好像不是夏蟲,他考慮了很久,依舊沒找到反駁的理由,但又不太甘心無言以對,於是人性的通病就犯了,開始找援兵,比如聖賢之書。

“何為孝?《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諫諍章又曰: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本朝因抗拒父母、直言諫君,被官府責罰、被當庭杖責者不計其數。本宮請問老先生,到底是該按照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來做呢,還是按照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來做呢?

何為儒?《大學》有言,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我雖然沒看過老先生的書,卻聽聞弟子信眾遍佈,想必要比朝中那些尸位素餐之輩更符合先賢教誨。然先生是否仔細研究過格物?是否致力於瞭解世間萬物的規律?

如果有,能不能告訴本宮,從泉州出海如何抵達歐羅巴諸國?造一座高爐鍊鐵如何日產萬斤?種一畝地怎麼才能讓糧食高產?用一擔絲怎麼才能更快織成綢?或者如何練一支強軍平定北方?”

只可惜李贄找的援兵也救不了他眼下的危機,以孝治國純屬用私德代替公德的糊塗之舉,如果人類全能把自己的道德標準提高到那種程度,地球早就大一統了。

儒學也是一樣,它本身沒錯,講的道理都對,問題出在了前提,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這些道理成立,在什麼情況下就不成立。

古人寫的時候怕是也沒打算當成不變的真理,他們當時只是在總結世間的規律,打算留給後人當參考。之所以被推崇到如此高度,無外乎利用價值這四個字。有人想利用它們的內容去忽悠人,達到某種目的。

儒學崇尚格物,啥是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用後世的話解釋就是哲學和自然科學。曾子認為,想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最先需要增加知識儲備,當量到達一定程度之後才能明事理。

而明朝的儒家學者們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們故意省略了這一步驟,用熟讀四書五經代替格物探索,認為只要把這幾本上千年前的書背得滾瓜爛熟,再加上一些解釋就完成了修身的步驟,接下來可以去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就像是拿著解放前的地圖帶團到二十一世紀的京城旅遊,一進五環路、看到立交橋就迷路了,僥倖走出來屬於運氣,沒走出來才算正常。

“……殿下可有解決之法?”這次李贄沉默的時間更長了,臉上的表情不斷變換,一會兒眉頭緊鎖一會兒又長吁短嘆,久久才把目光重新投射到太子臉上,似有期待,但含量不多。

“重視孝道、儒學並不是壞事,過於重視一家之言才是麻煩,過之尤不及。本宮讀書不多,只有一些淺顯的理解,談不上解決之法,說與老先生聽聽權當拋磚引玉。

目錄
末世大奸商你好,親愛的獸人之溫暖韶華舞流年被痴漢日常[快穿]男配收集系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