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第2/4 頁)
充實,半個月後,使節們也把蘇州城都走了個遍,蘇州菜也都嚐了味,蘇州地面上的美女也都試了深淺,心滿意足,大大小小百多條船,沿海南下,往廈門而去,在那裡,船隊將整編,然後開始西洋之旅。
(準備跟鄭和去征服歐洲,現美洲,殖民澳洲,非洲歷險的書友趕快報名!)
………【第五四節 夜泊舟山 一】………
從岳陽去武漢的時候,王動第一次做坐船,那漕幫的船由陳友諒的戰船所改,大致也就算是一千五百料的樣子。自南京到蘇州,王動坐的是鄭和大人的糧船,已經上升到三千料的級別。但這兩次基本上算是在江上行船,但這次自蘇州出,王動算是真正的要去海上了。
船隊共計有大小船隻一百五十多艘,在福建長樂,還有七十多艘船在那裡等著。一百五十多艘船,一個龐大的艦隊,緩緩的駛出長江。最後一條船還沒有出劉河口,前哨探路的船已經過了吳淞江所,綿延百里的船隊,浩浩蕩蕩的往海上進。到了長江口,除了探路的哨船以外,大隊的船在這裡集結,等候帥船的指揮編隊。如同後世研究的一樣,鄭和的船佇列“魚”陣順風南下。
在長江上的時候,你感覺不出來,到了大海上,一個困惑了王動很長時間的問題有了答案。這麼多種船,寶船的十二帆,到六櫓船的一帆,各種船載重不一樣,吃水不一樣,船更不一樣,那這些船怎麼才能保持一個編隊,且是統一的一個度往前行駛呢。“披水板”,也叫“腰舵”,在江河上的船,一般都沒有這個裝置,但海上的船,會在船舷兩側設腰舵,這個腰舵用來調節船,而這種腰舵又保證了船橫向移動的阻力很大,使著並行的船之間,很容易保持距離,特別是在逆風或是側風時,則使船保持正確的航向。
船隊採用漏沙計程法,即在船上設一個酒壺狀的漏筒,裝滿細沙,沙從筒眼中漏出,直到漏盡,把它作為一個計量單位,稱為“一更”。一更行船60裡,航海中在順風條件下行駛一晝夜的路程為十更。所以,一更的航行時間約為2。4小時。而度換算一下,整個船隊基本保持上每小時25裡的航。至於風潮順逆對船的影響,船隊也加以考慮。進行測量時,先在船頭向海裡投下一塊木片,以一定度趕到船尾,木片與人同時到達船尾即為標準度。人比木片先到船尾,稱為“不上更”,反之則稱為“過更”。這兩種情況與標準情況之間存在的誤差,在計算船時加以增減,就可得到近似真實的航。航行路線與航程測算出後,船員們還要把它們畫在地圖上製成航海圖。
王動同志在船上一如小學生般的興奮,呼呼的北風也不在意,就是在甲板上不進到船艙裡,這場合那叫一個壯觀呀,王動往前後左右望出服去,全是船。他的船編號為“商甲零壹號”,甲字頭的基本都是商船,共計三十條船,其中二十五條是王動管轄下的商船,而另五條編號“寶丙”開頭船同時被稱為“小寶船”,其實也是糧船,但裡面裝的都是大明朝賞賜給西洋諸國的寶物。而糧船這個級別的另三十條船,那才是名符其實的糧船,裡面裝的是整個船隊的食物。這些食物分為乾貨和鮮貨,最讓王動吃驚的是,其中有一條船被計劃成為一個小農場,上面居然養豬,養魚,更不用說雞鴨了。
鄭和大人帥船是整個船隊中最大的,上次下西洋之行,這個級別的寶船隻兩艘,但這次不一樣了,永樂帝把家裡還有的另兩艘一併撥給了鄭和,這下,在整條“魚”的最中央位置,一個倒“丁”字型,四條寶船,王景弘的“紅龍”第一,鄭和的“黃龍”第二居中,候顯的“青龍”居左,洪保的“蒼龍”居右,船上龍旗飛舞。
當晚在舟山群島嶼外海域落錨,整個船隊又收攏到了一起,生每條船都在顯著位置掛上了燈籠,燈籠是不同顏色的,比如船頭是黃,主桅頂是紅,船尾是綠,而左舷則是紫,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