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部分(第3/5 頁)
人的孩子,生活能漸漸恢復平靜,但那些找不到家人的孩子,只能暫時待在福利院中。
至於被解救的婦女,面臨的問題就更多了,有的被拐婦女本身也是窮苦地方出身,在被拐賣多年後,回到家中不僅受盡歧視被視為恥辱,連如何生存都會成為難題。
再嫁成了難事兒,多數都是嫁給離異帶孩兒或者家鄉娶不到媳婦兒的老光棍兒,之前生的孩子,買家是絕對不會讓帶走的。
所以有的受害者雖然被解救了,但在回到家鄉幾個月或者一兩年後,會再次選擇回到被拐賣的地方。
千辛萬苦離開大山,最終又被逼回大山,對她們來說人生的路實在太狹窄。
儘管如此,只要有一個能真正逃離大山獲得新生,一切為了解救婦女兒童而做出的努力都有意義。
連阿秋和明玉這樣受過教育,甚至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重歸社會的時候,都會面對重重問題。
阿秋在深山裡被逼的發瘋,明玉在回到家之後自殺,一樁樁一件件都是血淋淋的提醒。
逃離大山不止是身體的逃離,更需要精神的逃離,最好的結果莫過於受害者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違法者接受法律的制裁。
但事實上,即使人販子被抓住被制裁,那些被他們毀去的人生卻不能重來。
只是當顧曉曉仔細分析之後,發現被拐賣婦女融入社會最大的阻礙,不是在山中與世隔絕,缺乏生存技能,而是鋪天蓋地無處不在的輿論。
除了個別在被拐賣過程中,因為傷害導致傷殘的受害者,大部分人其實都具有勞動能力。可是她們走出了大山,曾被拐賣的烙印卻刻在她們身上,輿論從未曾放過她們。
明明被拐賣婦女是受害者,但她們無法得到賠償,也無法得到社會廣泛的理解和援助,她們彷彿是被遺忘的人群。
有人為被拐婦女的權益奔波,有人呼籲給她們工作機會,用正常的眼光看待她們,但這股力量實在太弱小。輿論被多數人掌控,大家更多的是在相關報道出現後,投之以同情。
好奇心在某些時候也會成為傷人利器,就像明玉的那些鄰居那些同學,還有那些校友,他們未必就是想要對明玉不利。
但他們以自己的好意,自己的道德,強行加在了明玉身上,導致她難以為繼。
尤其在小地方,人們實在是太閒,連捕風捉影的事兒都能鬧成滿城風雨。任何一點小事都能無限放大,何況拐賣這樣的“新聞”。
當拐賣或者強姦之類的案件發生之後,受害者不再單單是一個人一個女人,她們變成了一個符號,一個讓人抒發同情抒發感慨抒發種種猜測的符號。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兒,這種事兒一直在發生。當一個人獲得什麼成就時,大家要先挖掘他的苦難,彷彿沒有苦難,成就就少了幾分顏色一樣。
小劉和張警官一直在跟進人口拐賣案,他們多次感謝顧曉曉提供的線索,還會告訴她案情進展。
多虧有顧曉曉提供的肖像,他們已經找到了人販子的老巢,如今正在不斷收網,抓住他們是早晚的事兒。
阿秋和明玉在克服了心理陰影之後,也透過電話和網路,向警方提供了當初拐賣她們的人販子的有效資訊,以及她們被拐賣的過程協助破案。
兩個人已經完全走出陰霾,再提起往事時也不會恐懼,從顧曉曉身上,阿秋和明玉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一個人必須足夠堅強,才能應對人生種種磨難,才不會被打倒。
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顧曉曉想要為弱勢群體發聲,就要擁有更多資本。所以,她在逃出大山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賺錢,在公司成立後製定的所有目標,也都是以公司發展為前提。
在顧曉曉抵達帝都一年之後,當初將劉春花賣到石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