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的玩意,因為老師早已不是老蔡了,老蔡當然也沒教過蔡書舟一天的書,這也是蔡書舟一直遺憾的地方,也不知道老蔡教書的課堂上到底是個什麼風采,教學方法到底如何,不過一直聽說非常厲害就是了。特別是珠算,凡是在老蔡手下讀過書的,不管成績如何,珠算絕對是一流的,還有毛筆字,那也是相當的棒,因為這兩項一直是老蔡的強項。那珠算在當時絕對是非常實用的技術,當個保管啊、會計啊什麼的,不會用算盤,那肯定是白搭,即使靠什麼關係當上了,也會遭人笑話。祠堂是靠著山村裡後背山的那個牛頭頸的肚子處,正中的臺子上擺了幾個祖宗牌位,紅布遮著的,好像沒什麼菩薩,隔壁的廂房裡倒是有幾個泥菩薩,端端正正的放在木櫃子上,小時候蔡書舟他們玩耍的時候,經常看到,實在是有點害怕的。
小祠堂前面就是一個平整的操場,從祠堂到操場是要下九級臺階下來的。操場不太大,最多也就只能容個百把人做做操啊什麼的,說具體點,就是一個籃球場大小,聽說也是按照老蔡提供的尺寸要求做的。老蔡說,那時候條件剛好點,剛準備弄個籃球場,鐵架子也做好了,後來沒想到就發生了趙蔡兩家的宗族矛盾,老蔡也就隨之被萬財辭退了,換了他們姓趙的人也是老蔡的學生上去教書了。。。。。。,再後來,聽說村小學徹底停擺了,大家跑很遠的地方去山外上小學,這都是後話的。
10 學雜費的那些事
嶄新的課桌椅打起來了,嶄新的黑板也掛起來了,操場也整好了,趙家灣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第一所小學校在老蔡的親自辛苦下,終於是像模像樣的有點看相了。
村裡那些該上學的孩子,該來的都來了,不該來的也來了,因為老蔡想多讓一些孩子來上學,哪怕年紀大點的都沒關係。總歸是一個教室嘛,大家都可以聽著點。學雜費嘛,好像是村裡定的標準,象徵性的收點,主要是書本費佔大頭。
也不知道那個時候每學期具體的學雜費是多少,估計不會很多,可能一學期最多幾毛錢的。因為蔡書舟小時候翻箱倒櫃的時候,曾經撬開過老蔡的那些鎖著的秘密的箱子櫃子啊什麼的,裡面確實有不少寶貝,其它的暫且不說,那些黃色牛皮紙封面的筆記本倒是很有十多個的,其中有幾個牛皮筆記本子,用繩索捆在一起,蔡書舟非常的好奇,還有也是想找些沒寫完的筆記本來用用,結果開啟後,裡面密密麻麻的用紅色鋼筆記滿了各種賬目,幾乎全部是學雜費的,例如:
1969年:
趙某某,學費0。1;語文0。09算術0。08,毛主席語錄0。03紅領巾0。06鉛筆0。01
趙某某,學費0。15算術0。08
。。。。。。
1970年:
。。。。。。。。。。。。。。。。。。
1979年:
。。。。。。
太多了,滿滿的幾大本。有的還因為有水浸溼了,紅墨水的字模糊了一大片,看不清的。
後來蔡書舟聽母親說,那都是賬本,是十多年來各家各戶欠老蔡的學雜費和書本費,沒有總數,要是大概算來,絕對有好幾百塊錢的。幸虧母親不識字,老是被老蔡以各種理由矇蔽過去了,要是母親認識字的話,看了那些賬本的數字,肯定會氣瘋過去,因為後來改革開放後這裡面的有些人不光欺負老蔡家,有的甚至因為秧水和山裡的樹木還和老蔡動過手、打過架。
蔡書舟總算明白了小時候母親的抱怨,老是說老蔡把年底發的不多的錢都補貼到教學中去了,說法總是辦公費,沒完沒了的辦公費支出讓蔡書舟的這個家幾乎支撐不下去了。其實蔡書舟也不知道幸福的生活應該是個什麼樣,那個時候大家都一樣,家家戶戶都差不多,是基本上沒有什麼貧富之分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