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部分(第1/4 頁)
跡ㄋ��幣彩俏撼跡��站炕垢�蠖嗍�撼家謊��構易鷗齪撼嫉男櫓埃��酌鞫�黃鷲飧雋場�
黃綬看女婿猶豫,不禁莞爾一笑,當即轉換話題:“孔明以魏公何如人也?”
諸葛亮回答道:“魏公定亂之雄,宏才大志,知天時、通兵略,亮所仰望者也。”黃綬撇一撇嘴:“吾聞魏公多疑好詐,任性跋扈。剛暴擅殺,有諸?”
諸葛亮心說您訊息倒靈通。曹操的主要毛病全都讓您給說全了,趕緊解釋說:“身當亂世,不得不用詐謀;事權一統,不得不任性獨斷;芟夷草莽,不得不有所殺戮也。如昔高皇帝誅彭越、黥布,豈多疑而好殺耶?為定天下,不得不為耳。”
黃綬聞言大笑:“孔明亦做如此語,豈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乎?”諸葛亮心說唉您這是啥意思?這原文前面可還有一句“與不善人居”啊,您的意思,我如今仕奉非主,所交亦皆匪類不成嗎?正要反駁,黃綬卻擺了擺手:“不必文其過也,魏公奸雄,當亂世乃能定天下,吾非諷卿離之。”我不是瞧不起曹操,要你脫離仕途,或者離開安邑啊。
說著說著,突然長嘆一聲:“昔令師(是勳)與趙邠卿(趙岐)聯袂而來,吾與邠卿論及孟子,邠卿乃有語:‘孟子云天下須定於一然後可安,既周已失柄,不可復興,乃往說於魏、齊也。’其與今世,何其相似。漢恐終不可振,魏氏代之,殆亦天命乎?”
眼望諸葛亮,緩緩地告誡道:“孟子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然所言之君非止漢天子也……”那意思,“君”之一字也包括了曹操,與生民和社稷相比,曹操也得往後排——“令師為仁人君子,其佐魏公,為生民、社稷也,乃不執著一姓。孔明亦當秉此操行,方不負乃師與吾之所望也。”
諸葛亮急忙拱手躬身,誠心受教。
黃綬接著說:“察令師之所為,欲藉此亂世,一掃桓靈以來惡政。世家大姓,勾朋援黨,坐望空談,不恤百姓,須抑制之,世乃得安。觀其於安邑首開科舉,間以九品中正,乃可知也……”
啊呦,諸葛亮心說老丈人您可真敏,藏在深山裡竟然還能夠瞧清楚我老師開創科舉制的真實用意,了不起啊!就聽黃綬接著說:“前廣元、公威、州平皆往應試,俱取中而為郡吏矣。”
他所指的乃是石韜石廣元、孟建孟公威、崔鈞崔州平,都是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時候的好朋友。這仨也跟諸葛亮一樣,並非南陽本地人,而是喬遷戶口,又不跟諸葛亮似的傍上了一位好老師,因而始終未能出仕。直到開科舉的訊息傳到南陽,三人見獵心喜,於是相伴前去參加考試——當時諸葛亮還跟著曹操正南征呢,所以他並不清楚此事。
至於判卷的是勳,你跟他說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他當然知道,問題考卷上糊了名瞧不見,而等到正式給出品評之後揭開來抄錄中式者姓名,光見著潁川石韜、汝南孟建和博陵崔鈞了,哪兒還能想得起來究竟是who啊?
按照諸葛亮的看法,三人皆為當世俊才,若仕可為刺史、郡守,但這回考試,三人的成績雖然不錯,卻都只中上而已,攀不到上乘去。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是南陽人,沒有南陽郡的中正評級,其中只有石韜祖籍潁川,算魏國的領地,可以回鄉先混個等級出來,但他卻偏偏想跟兩位好朋友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公平競爭,所以堅持不往。因此三人皆為投刺自薦,得不著一點兒加分。
不過中上也算不錯了,可任為郡吏。而不會落到縣裡去。話說這回科舉考試。中式者不少。但其中有約摸兩成在得知所授官職後,便急忙上書請辭。大多是世家子弟,因為成績不夠好,受委縣職,他們覺得丟不起那個人,乾脆——我再去復讀兩年吧。因為過去的縣中除令、丞外,餘職皆為墨授長吏自闢,既沒有正式編制。且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