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4/4 頁)
因此貨主往往選擇在新加坡轉船。就是先用大船將貨運到新加坡,然後在新加坡轉上小船再運到自己這裡。
這是因為新加坡距離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臺灣、香港、澳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幾乎是等距離。
而且又是大船的必經之地,再加上新加坡又是自由貿易港。所以,即使中國大陸的期貨交易雖然在上海,但是貨物的交割地點仍然在新加坡。
幾乎上海期交所掛牌的所有大宗貨物的交貨地都是新加坡。
新加坡僅僅每年的期貨交割的金額就超過2萬億美元。
眾所周知,物流的中心一定是資金流的中心,資金流的中心一定是金融的中心;金融中心一定會派生出商業中心、生活中心、服務中心……。
為了處理自己的貨物,世界各國的銀行都需要在新加坡設立分行。
新加坡一個人口不足500萬的國度,外資銀行就有幾千家,銀行需要員工就是幾十萬,為金融服務的行業則需要更多的人。
這就是新加坡發達的根本原因。
其實,現在中國大、陸發達的城市幾乎都是當年鴉片戰爭後被迫通商的口岸。
上海解放前就是整個亞洲的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後來船越造越大,上海的大陸架地形導致大船進不了港,再加之中、國的計劃經濟導致上海失去了自由貿易港的身份,於是上海慢慢地失去了物流中心的地位,接著又失去了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
但是上海的地緣優勢是一直存在的:上海不僅距日、本、韓、國、朝、鮮、中國臺、灣地區、俄、羅斯遠東和香、港、澳、門地區是等距離。
而且南距廣、東,北至天、津、大、連、青、島、煙、臺、營、口也幾乎是等距離。
更重要的是有二條大河(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和鐵路、公路覆蓋到全國所有的地方。
上海也不會像新加坡那樣幾乎是純粹的中轉港,自身的建設也需要大量貨物。所以,如果把上海作為中轉港口,優勢要遠遠超過新加坡。
這樣,上海就會多出幾千家外資銀行,上百萬工作機會,上海就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可是這一切都有著受到二個因素的限制:一是上海沒有深水港,大船進不來;二是上海不是免稅港,不是自由貿易區,國外的貨物不能或者不便在上海中轉。
上世紀末上海就開始籌劃在大小洋山島上建設深水港。在中央以沒有資金拒絕批准以後上海即完全自籌資金建設。
其實,那時的資金被拿去4000個億建設天津港了。這是很荒唐的。天津港因為不可能成為中轉港,船進天津再去日、本、韓、國、朝、鮮、臺、灣、俄、羅斯遠東和香、港澳、門地區是繞道,會增加運費和時間,根本不可能會有貨主選擇這樣的路線。
更主要地是,天津不是不凍港!所以,上海洋、山深水港的一期吞吐量就設計為2000萬標準集裝箱,是新、加坡的二倍!加上上海當時的吞吐量已經接近1千萬標準集裝箱,因此這3千萬標準集裝箱的吞吐量一定有相當一部分是轉運出港甚至轉運出國的。
所以,如果沒有免稅政策或者沒有自由貿易政策,洋山港的作用就無法發揮。
這就是為什麼上海特別需要的《自由貿易區》的根本原因。
在此之前,雖然國務院一直在卡《上海自貿區》,天津、深圳、廣州也都在爭取,但是最後花落上海是必然的。
試著想想,如果上海沒有這樣的政策,天津、深圳、廣州有了這樣的政策又有何用?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