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1/4 頁)
而且他還請到了一位讓王動目瞪口呆的大人物,沐講禪師張定邊。張定邊在福建行醫已經很多年了,這會他算是放下屠刀拿起了手術刀,當然,那會沒什麼外科手術。鄭六使和王鑄在管峻的指引之下,只要上了岸,在大明朝的國土上行走,就會四處搞招聘,他們的行為引起了張定邊的注意。
古代人的守土意識很強,你總鼓動著別人下西洋呀,去東洋呀,總會讓人覺得裡面有的貓膩,畢竟這不是常人會有興趣的事。張定邊可是知道山上和水上的區別的,人說,寧上山莫下海,你總把人往海上拉,這到底想幹什麼呢。做生意去,政府不準呀,海上倭寇正鬧的歡,不會……
張定邊認識鄭六使,小六子嘛,當年可是跟著王動一起的。小六子也知道張定邊不是凡人,便請他到夷洲走一趟,這一走倒讓張定邊喜歡上了夷洲這個地方。老人家慈眉善目,夷洲的土人也是識貨,知道他是個有道行的高僧,這一來一去,張定邊真的鑽到夷洲的林子裡不出來了,民族關係搞的十分的融洽。
王動也沒有見到張定邊,他不能等了,他要跟著鄭和去日本看看。鄭政已經帶著王厲去朝鮮了,王動只能帶上小六子,往舟山去,去和大部隊匯合。
因為要去日本遊獵,這次規模之大,讓王動吃驚,船行海路上不時的能看到明朝的水師,到了舟山的時候,還看到了不少的日本人,問起為什麼,原來,明朝陳兵十萬於日本外海,已經透過特別的途徑傳到了日本,理由還是為了倭寇。
足利義持有點鬱悶了,對他們來說,倭寇算是什麼東西呀,屁大點事,明朝人居然兵十萬。他們有這麼多人嗎?要知道這會明朝可是有很多人在安南打仗,南方諸省的兵不是在往北方掉嗎,怎麼還能弄個十萬人到日本走走看看。
………【第十節 東亞之行】………
朝鮮全羅道的濟州島在朝鮮半島三國時代時還是個獨立的國家,名字叫耽羅國,高麗時代,耽羅國太子入朝高麗,後國號被廢,併入高麗版圖,李朝時期濟州是牧的級別。朝鮮國這會全國境內有八個道,道下設府、都護府、牧、郡、縣之類,牧的級別相當於中國的州府,但級別又比府的低些,府尹是二品,牧使是三品。
濟州牧在朝鮮國的地位很特殊,那裡有很多重要的產出,看過《大長今》的朋友都知道,那裡最多的是囚犯,濟州是朝鮮囚犯的流放地;那也產馬,濟州擁有全亞洲排名靠前的大牧場;另外還有一個是那出“海女”,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殘餘,當地家庭裡面,當家、謀生主要靠婦女,其中“海女”的主要工作是潛入水下沿峻峭的礁石採集貝類、鮑魚、海參和海螺等海產品,而男人們卻留在家裡照料家務。鮑魚海參好吃噢,在古代沒有潛水裝置的情況下,採這些東西,可是要有點功夫的。
鄭政、陳貴和王歷三人構成了一個奇妙的組合,鄭政不用多說了,治軍之嚴厲這會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但他對士兵以外的人卻表現的相當的溫和;陳貴是個鹽商,鹽商也是個商人,幾個國家一跑之後,他馬上就現,還有更多的生意可以做;王厲是山西人,山西不缺少世家,也不缺少商人,作為一個讀書人,在王動大作的影響之下。如今又馬不停蹄的在短短地半個月時間裡,就從南京到了長樂,到澎湖到夷洲,又從夷洲到了琉球,到了日本,如今到了朝鮮。在克服了暈船的毛病之後,現在已經能站在船頭大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王厲要乾的事,一是見識外面的世界,二是按著王動的指示,幫著鄭政搞搞外交工作。幾個地方一跑。他的文化優勢那上就表現出來了。畢竟這會東亞國家在文化人中,漢文漢詩是身份地象徵,王厲在中國屢試不弟,但到了國外,他能算上是個漢學教授。
他隨著陳貴到琉球的時候,馬上抬出了箇中華總商會地身份出來,對外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