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該種麥子了(第2/3 頁)
李煜一轉身,說道:“沒關係,新增土地也不一定要種水稻。”
喬、劉、李三人一愣,那咱種什麼?
李煜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眾卿,算算日子,這都什麼時候了?”
轉眼就是八月了,天氣又開始轉涼。
李煜緩緩說道:“如果執著於種水稻,那麼一直到年底,幾萬屯田軍就相當於無所事事,待到來年再種水稻,白白浪費了半年光陰。”
最重要的是,種上水稻,也不能保證收成,現在“小冰河”時代已經開始顯現了,南方乾旱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
答案就是,種麥子。
南方播種小麥,一般是在十月份進行,來年四月就能收穫,只要推廣開來,就能夠實現“稻麥復播”,提高土地及人力的利用率!
聽到“種麥子”,喬匡舜頓時就覺得腦袋大,就連李煜對自己的笑,也顯得有些不懷好意。
經常在歷史文獻中看到“勸農蠶桑”,古代地方官員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勸農”,告訴老百姓該種什麼、怎麼種,可往往老百姓就是不領情。
否則,《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為桑”的計劃,也就不會那麼難以實施了。
一句話,老百姓只關心來年能不能吃飽肚子、交上稅,你說改就改,萬一失敗了呢?全家老少不得餓死!
,!
對此,李煜的解決辦法,就是搞出一個“示範效應”。
利用兩個月的時間整理土地,進入十月份後,幾萬屯田軍及家屬,在分配的土地上播種麥子,來年就能吃饅頭、麵條、煎餅、鍋貼、油條、小籠包……
只要老百姓看到了好處,自然也就能夠跟進。
“喬卿,種麥子有問題嗎?”
喬匡舜哪兒敢說“有問題”,不過,他提出一點:“陛下,麥種如何解決?”
李煜一愣,他還真沒有考慮過。
在五代十國時期,湖南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小麥也有種植,如唐代詩人元稹(815年)就寫過“年年四五月,繭實小麥秋”,至少說明在唐代中晚期,小麥就已經出現在湖南大地上了。
只不過,當時的人種植小麥,就如同後世進口外國糧食一樣,是為了“調節口味”,主食仍然是水稻。
不過,李煜記得有一件事情,促進了小麥在江南大地上的擴張,沒錯,就是“衣冠南渡”。
北方人過了長江,飲食習慣一時間改不過來,吃麵的意願大於吃米飯,這直接促進了小麥種植面積的擴張。
但是,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太久,到了宋代之後,由於國家進入統一穩定狀態,“衣冠南渡”的後裔也逐漸適應了南方飲食,小麥的種植也就不斷縮小了。
大名鼎鼎的蘇軾,也曾經在給朝廷的奏疏中寫到“兩浙水鄉,種麥絕少。”
這對於國家的糧食安全,很顯然是不利的,因為“兩季稻”技術還沒有出現,不種麥子,相當於每年少收很多糧食。
歷史上,南宋孝宗帝趙昚,在位的時候每年都要專門釋出詔令,要求地方官員催促老百姓種麥子,還將麥子種植規模納入到地方官員的考察標準中。
李煜說道:“喬卿,國庫撥給司農寺一筆錢,用來到淮南地區收購麥種,另外,各地散存在百姓手中的麥子,也一併收回來,交給屯田軍。”
喬匡舜說道:“陛下,即便這樣,恐怕也是不夠。”
“沒關係——”李煜說道:“常言說,人吃五穀,除了麥稻之外,還有粟、黍、豆、菽,都可以在旱地種植。”
種地嘛,不要一棵樹上吊死。
李平諫言:“百姓習慣種稻,又與屯田軍相隔閡,恐怕難以說服。”
李煜說道:“李卿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