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頁)
,登時水遂退。
訪之里人,雲:“某處有黃將軍廟,想懷慶一府,應遭此劫。投其匾於水,算已應此劫故也。”公即往拈香,瞻其像,果符所見雲。
三王神請醫治臂
歸安有名醫湯姓,字勞光,門外掛一匾雲“凡求醫者,非先送十金不治。”一日,聞外有鑼聲,出視,見一大沙飛船泊其門外。頃有一人登岸,從者手捧一大元寶,自言王姓,家住菱山下,左臂有傷,特來求治。醫即與膏藥貼之。拱手而去。醫送登舟,照舊篩鑼開船,旗上書“三王府”三字,須臾不見。醫歸家,見桌上元寶乃紙元寶也,大驚曰:“此乃東菱山之神!”明日,即著冠袍往拜,見神左臂上膏藥猶在,旁有一死蠍存焉。
………
相關記載
《子不語》是筆記小說集。全書二十四卷又續編十卷,共三十四卷。《清朝續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錄。書名本《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名。書成,發現元人新部中已有此書名,遂改為《新齊諧》,本於《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之意。仿六朝志怪小說及《聊齋志異》,其中因果報應、荒誕迷信成分較多。部分篇章從偶然、獵奇的角度寫不怕鬼的故事。文筆行雲流水,十分酣暢。
成書時間及版本
《子不語》的正集大約成書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後來又有些陸陸續續的篇章,匯為續集。版本歷來很多。有乾隆嘉慶間刊《隨園三十種》本,嘉慶三十年(1815)美德堂刊本,光緒十八年(1892)排印《隨園三十八種》本,《清代筆記叢刊》本,《筆記小說大觀》本,1914年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申孟、甘林整理本,齊魯書社崔國光校點本,嶽麓書社朱純點校《續子不語》單行本。
材料來源
《子不語》的材料多數來自袁枚的親朋好友口述,也有一小部分出自當時官方的邸報或公文,也有采用他人著作的。這些,袁枚都作了交待。如卷一《常格述冤》開頭即註明“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閱邸抄”,卷十三《見娘堡》結尾論“事載姜西溟文集中,韓尚書為之墓”。《子不語》有些篇目,同時見於他書。如卷十三《關神下乩》,卷十四《鬼怕冷淡》就見於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之一《灤陽消夏錄》。《續子不語》卷五中《文人夜有光》、《孤仙正論》、《唐公判獄》、《劉迂鬼》、《孤仙懼內》、《軍校妻》等篇也與紀書同。卷六《喀雄》、《怪風》、卷十五《佟<角奇>角》、《白蓮教》、《伊五》,卷二十三《夜星子》、《瘍醫》等甚至連文字也部分與紀書同。
創作主旨
在《子不語》自序中,袁枚鮮明地提到了自己的創作主旨:“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採遊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以妄驅庸,以駭起惰”。此書乃袁枚戲編而成。他無非是記之來自娛或娛人,起個消遣作用,或者能陶冶性情,振奮精神。在這個創作主旨的指引下,小說亦莊亦諧,文筆縱橫,極為自如。有些作品,極明顯地表現出袁枚反對封建迷信的傾向,儘管袁枚是以鬼神故事來演繹,但他並不是宣揚封建迷信,而是以一種對鬼神、術士、佛道調侃揶揄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懷疑。
如《狐仙冒充觀音三年》諷刺世人供神祈佛的愚昧;《凡肉身仙佛俱非真體》揭露所謂“活佛昇天”的罪行;《鬼有三技過此鬼道乃窮》說豁達先生不怕鬼的“一迷二遮三嚇”,結果鬼只好討饒:“我實在計窮,只求先生超生”;《鴆人取香火》說道士為招徠香客,騙一無賴喝了毒酒去辱罵聖帝像,結果不一會兒就七竅流血而死,別人不知情,還以為是聖帝顯靈,於是廟裡香火大盛;《治鬼二妙》中則說“見鬼勿怕,但與之鬥。鬥勝固佳,鬥敗我不過同他一樣”,其諷刺意味不可謂不濃。袁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