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秦代日入千金花錢(第2/2 頁)
》戰秦及漢初銅幣名。銅鑄,圓形方孔,小樣錢徑一般為2.5-2.77厘米,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2.5-3.35克。大樣為3.12-3.72厘米,重量在7g-14g左右,重量達14g以上者比較稀有。半兩錢個別有外郭,背平素,面文"半兩"二字。存世有戰國半兩、秦半兩、漢半兩三種。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輕重不同的貨幣,實行幣制統一,改幣制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有十六兩、二十兩、二十四兩三說)為單位,供鉅額支付,如帝王賞賜、貴族間饋贈等之用;圓形方孔的銅幣為下幣,承統一前秦的幣制,文曰"半兩"(重十二銖),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鑄。秦漢一兩合今約十六克,半兩約八克。但傳世秦半兩錢輕重差異很大,輕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則重十幾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馬遷說秦"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鑄五銖錢後,半兩錢遂正式廢罷,但圓形方孔的銅幣式樣一直流傳下來,直至清末。 《日入千半兩》先秦半兩厚重,文字古拙隨意,秦半兩開始減重,文字規整,秦晚期私鑄橫行,重量又減,文字又開始隨意,至漢初,國力空虛,所鑄半兩如榆莢之薄小,與秦半兩同行用,呂后以秦錢重難用,改行八銖半兩,數年停鑄,至漢文帝開鑄四銖半兩,行至武帝初,半兩退出歷史舞臺。在浩瀚的半兩世界裡,有一些值得收藏愛好者關注的漢代特殊半兩,尺寸大,重量數十克,面上除了半兩二字之外,還有吉語文字,很顯然,這類半兩並非行用錢,而是當時的王公貴族們玩賞的錢幣。這枚大型半兩當屬此類。面穿上下有日入千三個文字,個人認為是漢吉語:日入千金,之意。這類半兩所見皆是孤品,存世極罕。喜歡古泉修仙()古泉修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