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講】(第2/7 頁)
我們看第五科的“明藏性即空大性”。這是七科當中的第五科。這藏性就是指的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它的體性是清淨本然,周遍整個法界的。“體”就是當下具足。就是這個廣大的心性,其實它當下就具足空大的體性。也就是說,空大之性是遍滿法界,但是空大的相用卻是要假借事造的因緣才能顯現出來。說這個道理。
我們看,這個當中有四段:一破妄執,二明大均,三顯理性,四斥迷惑。
壬一、破妄執
【圖一】
這個地方是破除和合跟非和合兩種的妄執。
我們先看“總標空性”。看經文。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
這一段是把空性中虛空的體跟虛空的相這種體相之間作一個說明。
首先我們看這個虛空的體性:“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虛空之性,基本上是無形無相的,它沒有所謂大小方圓青黃赤白的種種形相可得,所以虛空之性是遍滿法界而且是清淨本然的,它是離相的。那麼這種離相的虛空,它是怎麼有的呢?“因色顯發”,它必須假借種種的色相(這個色相包括萬事萬物),才能夠把它顯發出來,才能夠感覺它的存在,又因有色相的對比才有虛空的顯現。這是說明它的體性是無相的。
前面是講它的體性是性空的,這以下講它的緣起。那麼這個相是怎麼生起的呢?
比方說,我們在這個室羅筏城當中,是離恆河比較遙遠的地方(古時候恆河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那麼離開恆河比較遙遠的地方,就是比較寂靜的地方)。很多人喜歡住寂靜,就離開恆河遙遠的地方而住。哪些人呢?包括“剎利種”,就是王種,我們講王宮大臣;貴族或者說是婆羅門種,這是屬於修學梵行的知識分子;“毗舍”,是做買賣的商人;“首陀”,就是耕種的農夫;“頗羅墮”,就是從事工巧技藝的這些所謂技術人員;“旃陀羅”,是從事殺生的屠夫。這麼多人都是喜歡寂靜,喜歡遠離恆河而住。
那麼他們這些人,“新立安居,鑿井求水。”他們在住的時候,要先蓋一個新的房子。那麼房子蓋完以後,要鑿一口井來求水。這個水是必需品。好,那我們看他整個求水的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情。“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在鑿井的過程當中,假設他挖出了一尺的泥土,誒,這當中泥土就顯現出一尺的虛空出來。“如是乃至”挖出的泥土是一丈,這個地方中間就顯現了一丈的虛空。所以虛空顯現的淺深是隨其泥土挖出的多少來決定的。本來是一大塊泥土,我們沒有感受到虛空的存在,但是你把泥土挖走了以後,誒,虛空顯現出來了。這是一個很能夠了解的一種狀態。
那麼,這以下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去追究這個虛空是從什麼地方來。徵問原由。
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那麼這個虛空它的體性到底是從哪裡而來?說這個井中的虛空是從泥土挖出所產生的?或者是在挖鑿泥土的過程當中因為不斷地挖鑿而產生的,把這個虛空創造出來?或者說虛空是沒有因緣自然而生的?提出三個問題。
我們先看第一段。
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迥無通達。
我們看前面的經文佛陀都是先破自生,再破他生,是把無因緣生放在最後面。那麼為什麼這一段是把無因緣生放前面呢?古德說,因為我們習慣性會認為說,這個地水火風它的產生是自生的,所以佛陀先破。但是我們一般人會認為虛空是自然而有,是無因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