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講】(第2/7 頁)
前,先講第一個,性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釋迦牟尼佛講完了長行文之後,佛陀又重新把這個道理以偈頌的方式再宣說一遍。
這個偈頌,古德的註解上說有三種的含義。為什麼講完長行要講偈頌呢?因為有些道理意猶未盡,所以必須用偈頌再加以補充;第二個,對於後來的眾生,能夠再一次地聽聞。佛陀在講這一段長行的時候有些人沒有聽懂,或者他沒有到來,這個時候佛陀用偈頌再講一次,讓他能夠再次地聽聞;第三個,對於好樂簡略的眾生容易憶持。因為偈頌文簡意賅,辭約理富,所以對於末法好樂簡略的眾生,他能夠把這個憶持下來,不斷地背誦,就能夠產生修觀的效果,有這種容易憶持的效果。
我們看偈頌,這當中有兩大段:第一個講到性德的如實空義。如實空當中分兩段:第一個講到離言真如,第二個講依言真如。
先看離言真如。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我們在修《楞嚴經》的時候,所對治的是六根中的攀緣心,但是所依止的是真實的心性。這個真實的心性,蕅益大師解釋,其實它這個“真”,叫“非真非妄名為真”。你要執著它是真,那就不對了。這個真實的心性是離諸對待的,它也不是妄,它也不是真,那是一種無分別智親證的一個意境。不能用想象,因為你想象一定落入一邊。它這個真性是無分別智所證的一個理體。
那麼,依止真性而生起有為諸法。這個“有為”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這種身心世界的種種的相狀,它是自性空的。為什麼說這有為諸法是自性空呢?因為緣生的因故,它是假借業力的因素而生起的。我們為什麼會有這個六根、六塵、六識呢?因為你過去有這樣的業力。有各式各樣的業力,產生男人的六根六識、女人的六根六識等等,就是假借過去的業力而產生的一種生滅的因緣。所以就好像是如夢如幻,它只是一時的假相而已,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我們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你看你今生,你身為一個人,一個男人或者女人,你有你的六根。但是你死掉以後,你又換另外一個六根了。你可能到天上,換了一個天上強大功能的六根,你的見看得更遠,聞聽得更遠。我們的六根是變來變去的,所以它是“緣生故如幻”。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你看你昨天的夢跟今天的夢會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它是一段一段的,是生滅變化的,所以這個真性所生的有為諸法是自性空的,如夢如幻的。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前面講到它的作用,這個地方講到無為之體。真性的無為之體其實是沒有生滅相,沒有起滅的;但是它這沒有起滅,它也沒有說一個真實的實體可得,好像空中之華。什麼叫“空中之華”呢?古德解釋是本自不生,華本來就沒有生,當然它是沒有實體。
有些人對《楞嚴經》有意見。他的意見就是,《楞嚴經》講真如,安立不變、安立隨緣。當然“隨緣”大家沒有意見,但是這個“不變之體”好像產生自性執的意思。但是你看這段經文,“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佛陀說,這個不變的自體也是如夢如幻的,也是“如空華”。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其實真實的心性,不管它的不變之體,還是它隨緣的妙用,都是“畢竟空”的,是“本來無一物”的,它只是有這樣的作用而已。有一個不變的作用,有一個隨緣的作用,如此而已,法本空寂。
我們再看依言真如。
法本空寂。但這個空寂的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