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講】(第1/8 頁)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七十五頁,子四,明嘗與味即藏性。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十二處”就是我們內在的六根去攀緣外在的六塵,會產生一種果報的受用,可能是一個安樂的受用,也可能是一個痛苦的受用。我們一般凡夫的情況,就是在受用當中產生執著,啟動了我們的攀緣心,然後就心隨境轉,啟動了煩惱,啟動了業力,啟動了生死的果報。就是我們講的迷惑、取著、亂動。因為我們被它外在的假相跟外在的作用所迷惑。
有鑑於此,佛陀就告訴我們說,其實你不應該只看到它的假相,你要從它的假相當中看到它背後的真實道理。什麼是十二處的真實道理?就是龍樹菩薩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十二處是怎麼有的呢?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是要有造作才出現的。你必須依止六根去攀緣六塵,根塵的接觸才能夠創造這個因緣。
當我們在受用這個因緣的時候,那是“我說即是空”,其實它沒有真實體性。這個“空”的意思不是說它不存在,而是說它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的意思,就是說你可以改變。如果一切法有自性,那就完了。說我這個釋淨界的身心世界是有自性的,那就完了,那你修行都沒有用了。你今生是這個樣子,你來生還是這個樣子,因為它有自性。這個修行變成沒有意義了。
因為它的本質是空,所以它有無量的可能性,因為它沒有自性。在沒有自性當中,“亦名為假名”,你造了什麼業,這個業力就會創造一個影像讓你來受用,就是循業發現。所以我們看,我們出家以後,每天拜懺,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所以我們感受到每一年每一年所受用的因緣是不一樣的,因為你的業力在改變。
當我們把真空跟妙有作一個平衡,這個就是中道義了。我們也不要偏空。空的意思是破我們的執著;假的意思是要我們積極地斷惡修善、積集資糧。這兩個各有它的用意。
子四、明嘗與味即藏性 分三:醜一、總標二處;醜二、妄相無體;丑三、結妄歸真
醜一、總標二處
好,我們繼續往下看,嘗跟味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嘗是一個內處,一個舌根;味是外處,是一個味塵,酸甜苦辣。當這個舌根跟味接觸的時候,其實這當中的道就同時顯現出來。我們看經文: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於意云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
先把這兩種處所的相貌標出來,說,阿難!你平常在早上跟中午兩個時段,也經常跟隨大眾師持缽到城中去乞食。在乞食的過程當中,偶爾也會有一些人供養比較美好的飲食,比如說酥、酪、醍醐。這三個都是牛奶提煉出來的。牛奶加以煉製變成酪,酪再煉製變成生酥,生酥再煉製變成熟酥,然後變成醍醐。這都是牛奶提煉的產品,在古代都是上等美味的飲食。當我們的舌根接觸這個上等的飲食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美好的味道出現。
佛陀就問說,阿難!你的心意怎麼樣呢?這個美好的味道是怎麼來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是虛空所生呢?還是舌根所生呢?還是飲食所生?比如說我們平常吃這個芝麻炒麵,你的舌根接觸芝麻炒麵的時候,產生一個芝麻的香氣。那麼這個香氣,你從什麼地方來?從舌根而來?還是從炒麵而來?還是從虛空而來?這都值得我們去探討這當中宇宙的道。
醜二、妄相無體 分三:寅一、非從舌生;寅二、非從食生;寅三、非從空生
寅一、非從舌生
我們看第一段:
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秖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