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2/5 頁)
可從。
(6)“《書》曰。。何易之有”,是王充回答“難曰”的話,按本篇文例,疑“《書》”之前奪一“曰”字。哲:聰明,有才能。
(7)驩(huān歡)兜:傳說是堯的臣子。四凶之一。
(8)佞人:根據文意,疑作“大佞”。“大佞材高”與下文“小佞材下”,相反成文,可證。
(9)威:使。。害怕。這裡是折服的意思。說:通“悅”。
(10)人立心: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11)鄉(xiàng向):通“向”,面對。對鄉:回答上面的提問。
(12)上言大佞與小佞易知難知的事,語意未盡,下即接“雍也仁而不佞”,故疑有脫文。
(13)雍:即冉雍(公元前522年~?),又稱仲弓。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曾稱讚他的德行。苟子則把他與孔子並提。
(14)給:敏捷。伶俐。口給:口齒伶俐,善於爭辯。
(15)民:《論語·公冶長》、章錄楊校宋本均作“人”,可從。引文參見《論語·公冶長》。
(16)計數:計謀術數。這裡指建議、措施。
(17)說:說法。這裡是主張的意思。
(18)附益:增益。按本篇文例,“之”下應有“子曰”二字,《論語·先進》正有此二字,可證。上下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譯文】
有人問:“名聲大的佞人容易識別呢,還是名聲小的佞人容易識別呢?”我說:名聲大的佞人容易識別,名聲小的佞人難以識別。為什麼呢?名聲大的佞人才智高超,他的行跡容易察覺;名聲小的佞人才智低下,他的痕跡難於察覺。用什麼來證明呢?已有的事例,小強盜難於察覺,大強盜容易發現。攻打城池,搶劫虜掠,一旦發生則事情就會被發覺,眾人都曉得有盜賊。挖牆打洞,像狸貓走步樣敏捷,像老鼠偷吃樣隱蔽,就不會知道是誰幹的。有人會反駁說:“名聲大的佞人奸狡得很,能夠迷惑擾亂人們,如果他們容易識別,君主又為什麼難於識別呢?”我說:《尚書·皋陶謨》上說:“能識別人才算明智,這連帝舜都難做到。”虞舜是大聖人,驩兜是大佞人。大聖人難於識別大佞人,大佞人不怕大聖人,怎麼能說容易識別呢?這就是說,從下面來識別佞人,跟從上面來識別佞人是兩回事。從上面來識別佞人,大的難於識別,小的容易識別;從下面來識別佞人,大的容易識別,小的難於識別。為什麼呢?因為名聲大的佞人才智高超,論說時辭句華美。憑看華美的辭句,已使君主折服,並不會責備他,才智有時也不能察覺他。名聲小的佞人才智低下,對答時有謬誤,碰巧不周密,君主就會警覺,能知道其中的原因。這就是大佞人難於識別而小佞人容易識別的緣故。屋漏是在上面,知道屋漏的人是在下面。漏的地方大,下面看見它就明顯;漏的地方小,下面看見它就不明顯。有人對孔子說:“冉雍有仁德而不會花言巧語。”孔子說:“為什麼要能說會道呢?用狡辯來對付人,老招人討厭。”錯誤地提出一些主張,煩擾農民和商人,老百姓受損害君主得好處,勞民悅主。君主受損害老百姓得好處,是忠臣的主張;老百姓受損害君主得好處,是佞人的主張。季康子比周公旦富有,但冉求還為他蒐括財物而使他更富有。孔子說:“弟子們應該敲起鼓去聲討他。”蒐括財物,季康子不知道那是罪惡,不知道是老百姓都反對的。
程材篇第三四
【題解】
本篇主要談了怎樣來衡量儒生與文吏才能的高下,故篇名稱之為“程材”。儒生,是指研習五經的讀書人;文吏,是指熟習政務的一般官吏。
當時的人看見文吏處境順利,飛黃騰達,儒生沉淪,不得志,就詆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