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1/5 頁)
修《春秋》時魯史記,曰:“星霣如雨(6),不及地尺而復。”君子者,孔子。孔子修之曰“星霣如雨”。孔子之意以為地有山陵樓臺,雲“不及地尺”,恐失其實,更正之曰:“如雨”。如雨者,為從地上而下,星亦從天霣而復,與同,故曰“如”。夫子雖雲“不及地尺”(7),但言“如雨”,其謂霣之者,皆是星也。孔子雖定其位(8),著其文,謂霣為星,與史同焉。
【註釋】
(1)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
(2)恆星:這裡指常見的星星。
(3)霣(yǔn隕):通“隕”。者:根據上下文意,疑是衍文。本書《藝增篇》作“星霣如雨”,可證。
(4)不修《春秋》:指沒有經過孔子修改的《春秋》,即魯史記。
(5)復:返,回。
(6)星霣如雨:上文言“雨星”,可從。
(7)雲:“不及地尺”是魯史記上的話,不是孔子說的,故疑“雲”系“去”字形近而誤。
(8)魯史記言“不及地尺”,孔子“恐失其實”,乃去之,因此不得言孔子“定其位”。故疑“雖”下脫一“不”字。
【譯文】
《春秋》莊公七年中記載:“夏四月辛卯日,晚上看不見常見的星星,而流星卻像雨般墜落下來。”《公羊傳》解釋說:“像雨的東西是什麼呢?不是雨。不是雨,那為什麼說它像雨呢?沒有刪修過的《春秋》上說:‘墜落的星,離地不到一尺又返回天上去了。’君子刪修後說:‘流星墜落像下雨’。”沒有刪修過的《春秋》,就是還沒有刪修《春秋》時魯國史官的記載,它上面說:“墜落的星,離地不到一尺又返回天上去了。”上面說的君子就是孔子。孔子刪修之後說“流星墜落像下雨”。孔子的意思認為地上有大山近陵樓臺,說“離地不到一尺”,恐怕不符合實際情況,就更正說“像下雨”。像下雨的意思,是認為雨是從地面上去,而又從天上落下來的,流星也是從天上墜落下來又回到天上去的,跟下雨的情況相同,所以說它“像”。孔子雖然刪去了“離地不到一尺”,只說“像下雨”,可是說墜落的東西,都是星星。孔子雖然沒有確定隕星墜落的位置,但寫了這樣的話,說墜落的是星,跟魯史記上的記載相同。
【原文】
32·27從平地望泰山之巔,鶴如烏,烏如爵者(1),泰山高遠,物之小大失其實。天之去地六萬餘里,高遠非直泰山之巔也。星著於天,人察之,失星之實,非直望鶴烏之類也。數等星之質百里(2),體大光盛,故能垂耀。人望見之,若鳳卵之狀,遠失其實也。如星霣審者,天之星霣而至地,人不知其為星也。何則?霣時小大不與在天同也。今見星霣如在天時,是時星也(3);非星,則氣為之也。人見鬼如死人之狀,其實氣象聚(4),非真死人。然則霣星之形,其實非星。孔子云正霣者非星(5),而徙正言如雨非雨之文(6),蓋俱失星之實矣。
【註釋】
(1)爵:通“雀”。
(2)等:根據文意,疑“等”是衍文。上文有“數日之質”文例相同,可證。
(3)時:根據文意,疑是“非”之誤。下文“非星,則氣為之也”,順承此文,可證。
(4)聚:疑是衍文。本書《訂鬼篇》有“鬼者,人所得病之氣也。氣不和者中人,中人為鬼,其氣像人形而見。”又有“氣能像人聲而哭,則亦能像人形而見,則人以為鬼矣。”文例同,可證。
(5)雲:疑“未”形近而誤。下文“徒正言”與“未正”相反為文,語氣相貫,可證。
(6)徙:根據文意,疑“徒”形近而誤。
【譯文】
從平地望泰山山頂上,白鶴像